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13年文成县新一轮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14-09-17 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成县农业农村局

一、文成县基本情况
  文成县辖9个镇(其中1个民族镇)、1个民族乡,56个社区,384个行政村,138个扶贫重点村,2012年度全县总人口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5万人。2012年全县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13545元,比上年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87元,同比增长12.8%,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达53%。2012年底,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47000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1152人,参保率分别达到93.78%、30%。全县低保8815户11728人,教育救助14573人次共补助596万元,医疗救助人数15960人,全年累计完成住房救助工程建设2152户(超额完成数2户),灾害救助人数8260人。
  二、文成县低收入农户主要特点
(一)数量比重。全县2012年省定扶贫标准5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共有35759户102700人;五保户175户285人;低保户共有3947户8540人。
(二)地域分布。我县低收入农户分布面广,居住分散,地处偏僻,大多低收入人群居住在高山远山地区和库区,享受的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相对少,这更限制了低收入农户的发展。
(三)从业状况。全县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业的有41240人,占低收入农户总人数的40.16%;从事加工业的有7169人,占低收入农户总人数的6.98%;从事建筑业的有1306人,占低收入农户总人数的1.27%;从事工业的有1794人,占低收入农户总人数的1.75%;从事第三产业12370人,占低收入农户总人数的12.04%;无职业的1386人,占低收入农户总人数的1.35%。
(四)家庭收支。我县地处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属于库区保护区域,工农业方面收入来源少,主要收入源自外出务工。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4731.65元左右,人均支出8000元左右,收入支出不平衡。
(五)人口素质。1、全县低收入农户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低收入农户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220人,占1.19%;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6332人,占35.38%;文盲半文盲有16797人,占16.36%。2、全县低收入农户身体素质普遍较低。低收入农户中年迈老人居多;体弱多病的有15586人,占比15.18%;持证残疾人1671人,占1.63%。
(六)社会保障。全县低收入农户五保户175户285人,低收入农户低保户3947户854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35310户97066人,参保率为94.51%;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8052户30622人,参保率为29.82%;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有322户434人。
(八)生产资料。全县低收入农户拥有生产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0.89亩,林地面积2.02亩,水面面积只有0.11亩;拥有家庭运输工具等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比重较低,生产技能较差,生产资金缺乏。
三、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
(一)地域性因素。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在扶贫重点村,大部分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资料缺乏、信息严重闭塞的山区,因缺资源的有4005户,占11.2%。
(二)要素性因素。低收入农户中,因缺资金致贫的有21142户,占59.12%;缺乏耕地林地的有258户、1005人,分别占0.9%和1.4%;因缺少劳动力的有6980户,占19.52%;因残致贫的有1693户,占4.73%。
(三)是灾害性因素。一些农户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农作物受损,房屋等财产被毁,出现返贫现象。在现有低收入农户中,因灾致贫的有476户,占1.33%。
(四)素质性因素。部分农户安于现状、创业创新意识不强,且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较多,严重制约着增收致富。因缺能力致贫的有8785户,占24.57%;
(五)体制性因素。因大病或慢性病致贫的有9304户,占26.02%;因子女就学费用高,家庭负担加重而致贫的有2311户,占6.46%;
四、低收入农户帮扶需求
  从低收入农户帮扶需求情况调查看,帮扶需求类型主要有资金帮扶、技术培训、转移就业、社会帮扶等。其中希望提供银行贷款的有18010户,占50.36%;希望企业或合作社带动的有6363户,占17.79%;希望解放农产品销路的有8391户,占23.47%;希望发展来料加工的有7972户,占22.29%;希望发展农家乐的有2886户,占8.07%;希望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有6022户,占16.84%;希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4395户,占12.29%;希望介绍外出务工的有3341户,占9.34%;希望纳入低保的有3025户,占8.46%;希望提供教育求助的有1690户,占4.73%;希望提供医疗救助的有6539户,占18.29%;希望提供住房救助的有7730户,占21.62%;其他需求的有3615户,占10.11%。
  五、低收入农户帮扶对策
(一)深入实施“帮扶造血行动”,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开展就业帮扶活动。在公共事务岗位的提供上向低收入农户倾斜,鼓励企业接收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加强外出务工指导,帮助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子女的帮扶力度。通过与企业挂钩,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输出劳务;为低收入农户子女上学设立专项帮扶资金,减轻家庭负担,避免因学致贫。
  (二)深入实施“产业开发帮扶行动”,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
  一是发展产业由“传统农业”向“增收产业”倾斜。立足我县特有的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来料加工等增收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业格局。二是帮扶形式由“单一式”向“组团式”转变。采取“四套班子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的“组团式”挂钩新模式,实行欠发达乡镇的低收入农户由市里重点帮扶,面上的贫困户由县里帮扶,其余的由乡镇帮扶的制度。三是帮扶模式由“单一性”向“带动性”转变。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的合作模式,增加低收入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帮扶模式。
  (三)深入实施“下山搬迁帮扶行动”,改善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切实做到领导重视,各级干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全面整合资源,拓展融资平台。将下山搬迁和旧村改造、廉租房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项涉农补助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完善配套制度,提高补助标准。放宽迁居农户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鼓励农民下山迁居。提高对扶贫重点村交通、教育、环境等方面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四)深入实施“金融扶贫帮扶行动”,夯实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基础。
  一要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为低收入农户和扶持范围内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料加工经纪人等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服务。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在扩大贷款总量、实行浮动利率、调整利息补贴等方面不断探索,健全利民扶贫机制。二要加快组建扶贫资金互助会。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快组建扶贫重点村资金互助组织。通过定期公布互助会业务进展情况、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等措施,规范扶贫资金互助会运作,拓宽农民借贷渠道,为农民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积极开展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确保扶贫贴息贷款贴息项目与促进扶贫重点村特色产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紧密结合,开展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缓解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致富和具有带头示范性的扶贫龙头企业的资金压力。
  (五)深入实施“社会救助覆盖行动”,提高低收入农户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的体系。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努力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对低收入农户的住房和灾害救助工作。实施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住房救助,通过新建、改造、修缮、置换、配租等方式,全面实施对低收入农户的住房救助。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灾害救助力度,帮助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四是要进一步落实社会帮扶力量。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结对帮扶,通过建立基金、项目扶持、直接捐助、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形成全民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格局,帮助低收入农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