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4/2011-0022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温州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1-07-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2011年上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11-07-13 16:28 字号:[ ] 来源:温州市 浏览次数:   作者:李强

 

温新农办〔2011〕11号              签发人:谢小荣 

温州市2011年上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大战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农村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统筹城乡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优秀前置指标完成方面

 据初步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春粮产量)预计为4.82万吨,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644元,同比增长15.5%;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1.2259亿元,同比增长10.1%;计划生育率达到87.79%,同比提高0.53个百分点。

(二)生产发展方面

 全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上半年我市已完工并通过验收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665亩。目前正在实施的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85个,规划新垦耕地12865亩;落实滩涂围垦垦造耕地项目6个,规划新垦耕地3468亩。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创建目前正在创建中。上半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5个,面积10.16万亩;在建粮食生产功能区43个,面积4.68万亩,待建54个,面积6.27万亩;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11个,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11个。已基本建成茶叶示范区1个,有3个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433亩。已开展两次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蔬菜样品100批次,合格率100%;畜禽产品70批次,合格69批次,合格率98.57%。农业总产值预计68 亿元,预计增长率1.1%。上半年,全市农家乐星级经营户点达到362家,增加31家;从业人员达17313人,比去年底增加713人;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69.53万人,同比增长17%,直接营业收入35081.5万元,同比增长26%。截至6月底,我市已建立乡镇连锁超市282家,开设行政村便利店1000家,覆盖率18.5%,其中1-6月份新增村级便利店342家。落实科技特派员262人。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升工程”,截至6月底,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23401人,占全年计划任务66.86%,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225人,专业农民培训3627人,转业农民培训13549人,分别占年度计划的77.81%、72.54%和61.59%,共发放证书21049本,培训发证率89.85%,转移就业率92.10%。截至5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新增139亿元,增长率为6.36%。

(三)生活宽裕方面

 加快下山移民步伐。截至6月底全市新建续建下山移民小区45个、移民点44个,实现农户下山搬迁873户、3472万人,完成投资额1.72亿元。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截至6月27日,全市已开工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面积186.47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校舍面积的85.46%;已竣工加固重建面积149.84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校舍面积的68.67%;投入资金18.70亿元,占规划投资的78.40%。今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达519.37万人,参合率为99.02%;人均筹资水平为373元,各级财政补助275.45元以上;一季度实际补偿率34.27%(政策内住院补偿率达到44.20%)。60周岁以上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为82.92万人,基础养老金发放到位率为100%。农村低保人均救助水平以县为单位补差达到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61.82%

(四)乡风文明方面

上半年累计开展“春泥计划”活动行政村数3161个。送文艺演出到农村903场,完成电影下乡2.7681万场,拥有村文化室和1个以上文体队伍行政村数累计2427个,举行全县范围的群众性文体活动163次,播出对农节目档数广播35档,电视27档。

(五)村容整洁方面

 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到6月底,全市列入市待整治村450个(省待整治村422个)和100个中心村(省计划94个),及连片整治14个(省计划整乡整镇连片整治29个),已全部启动建设,新增村内主干道硬化,新增卫生厕所农户20583户,新增公厕241座,消除露天粪坑1993个,新增垃圾箱12195个,新增垃圾集中收集房304座,新增垃圾清运车415辆,新增生活污水治理池,新增开展污水治理农户20735户,新增种植绿化苗木319635株,新增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行政村167个。新农村电气化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截至6月底已完成2个“电气化乡镇”,28个“电气化村”的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开展土地整治专项调查,初步确定整治项目。启动中心村培育50个。强塘固房工程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座(占年度任务的45%),病险山塘综合整治13座(占年度任务的65%);河道(包括河沟)整治130公里,占年度计划数的72.2%;完成喷微灌工程建设1.105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55.3%。截至6月底,全市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完成3170户,其他农村家庭住房改造建设完成25079户,总共完成28249户。政策性农业和农村住房保险有效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100%。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上半年新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14万人,占省目标任务的66.03%截至6月底,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已达到63.1%,其中温州市区为72.7%;累计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的乡镇(以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乡镇为单位)267个。

(六)管理民主方面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上半年,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达到100%。村务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全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率累计达到97.47%村级四套班子(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全市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率全省之先,于3月11日全部完成,整个换届走在全省前列。已建成村级社区服务中心153个。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11个省级、100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工作正在启动中,11个县(市、区)建立乡村法律顾问制度村(居)数4928个。

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情况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试验区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有利时机,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温州试验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办。并成立了由7个市委常委或副市长为组长的专题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发〔2011〕1号) ,即“1+12”综合改革配套文件和试点镇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了两次专题研讨班,今年市本级统筹安排综合改革资金一亿元,积极有序地推进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突破口,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

(一)认真组织农村改革试验课题申报。在充分调查研究温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后,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农业部关于农村改革试验课题申报要求,提出了《温州试验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改革试验区方案》,经2011年2月11日省农办组织的专家论证后上报国家农业部。各省上报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方案以全国试验区联席会议成员的领导和专家初审后,6月9日,农业部召开了试验区方案修改会议,根据北京的要求,温州试验区方案调整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在等待全国试验区联席会议的审批。

(二)全面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按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通路设计,自1月份全市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以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抓专项课题调研、配套政策制定、工作班子组建、方案制定指导等工作,到5月底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各乡镇班子人员全部调整到位。通过调整,全市乡镇(街道)数由原来的290个减少至140个,缩减率为51.7%,其中镇65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69个。经过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全市乡镇平均面积达138.7平方公里,人口达7.45万。为我市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发展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全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我市把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吸纳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温州城市化程度。按照“农民有偿退出宅基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经济适用房农民集资联建”的思路,积极探索政策导向。经过近四个月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研究、调查模拟、反复交流讨论,在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和“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下,市、县、试点镇、项目点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各县和试点镇的建设融资平台已全部组建完成。目前,在试点镇先行的基础上,市区及有条件的镇(街道)都开始了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工作。据6月底统计,全市今年内共要开工启动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点156个,建筑总面积130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约500亿元。其中市区项目点88个,建筑总面积977万平方米。

(四)积极开展村级组织“转并联”。“转”就是将“城中村”、“城郊村”转居;“并”就是镇中心的村、居、点合并建立新社区;“联”就是将邻近的几个村联合起来建立新社区;转并联后建立社区(联合)党组织和社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基层组织转并联,加快推进“三分三改”,实施村组织政经分开;突出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服务覆盖;强化转并联组织建设,逐步淡化村两委职能,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到6月底,全市建立转并联组织151个,其中“转”6个、“并”9个、“联”136个,计划经过2-3年努力,最终将全市5000多个基层组织减少到800个左右。

(五)积极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和农用地流转。一是全面完成村经济合作换届工作,村书记兼任合作社社长的占92%,下发了规范合作社运作的文件,为村经济合作社实施股改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将村集体资产分为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对经营性非土地资产实行股改,其土地资产组建村土地合作社,负责村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股改采用一村一策的办法进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村集体资产改制的程序和量化对象的认定等,将以资料的形式下发,为各地开展股改提供指导性意见。目前11个试点镇的16个经济合作社股改试点工作已经开展,2个村已完成试点工作。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以往的基础上完成了县、镇两级流转平台的搭建,并研究制定了流转制度和程序,开发了网上流转交易平台并开始运作,目前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36.7%。

(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以实有人口和实有住所为住所、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目前进行户改的各项技术都准备就绪,龙湾区永中街道试点也基本结束,各种宣传资料也已准备妥当,依附在户口制度上各项利益剥离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七)推进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经济强镇赋予部分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及管理体制改革,将经济强镇培育成小城市,保持温州稳定、可持续发展。已经确定22个省级中心镇为试点镇,龙港、鳌江、塘下、柳市为小城市培育镇,在以往改革经验和政策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中心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正在组织实施。

(八)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目前已经开业运行的小额贷款公司22家,实现了全市各县(市、区)全覆盖。上半年,贷款余额84.49亿元,不良贷款率0.15%,平均年利率17.88%,平均收益超过10%。至6月,全市5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注册资本5.9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53亿元,其中“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28.59亿元。今年计划全市累计8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由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的瑞安市马屿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已开张营业,注册资本500万元,由698位会员组成。上半年,各项存款余额699.7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110.1万元。平均年利率11.29%。

(九)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一是全面制定各种养老保险之间的相互衔接政策,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政策,努力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可转换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奠定基础。二是将在9月份全面完成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移交劳动保障部门之后,开展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到基本医疗保障一个体系框架内改革工作,通过对制度内容的调整完善,实现体系内各种制度可衔接、可选择、可转换,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形成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三是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农户社会保障水平的新机制,对长期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若选择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财政补贴超标准根据流转农户选择的缴费档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50%。对在就业年龄段且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居民,按月给予失业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

 三、主要做法和工作举措

 1、强化改革求发展。自2010年10月份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试验区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有利时机,在积极申报国家试验区新一轮改革试验项目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推进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突破口,以中心镇为平台,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积极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项目推发展。去年底,我市为推进“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的开展规划,提出建设“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奋斗目标,涉农各部门组织了“互学互比”活动,确定了以发展、民生为主的“十大项目工程”来推进全市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有二:一是农业两区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1〕48号,从2011年开始,通过7至9年努力,在全市建成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其中到2014年底建成55万亩,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园区要按照“建设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打造温州农业精品”的总体目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3253”工程,即从2011年开始,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 3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 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5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30个森林旅游区。二是加快水利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1〕70号)。要求“十二五”期间,确保完成水利投资400亿元,力争完成投资500亿元,计划投资数和增长率居全省第一。

 3、强化创新促发展。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农村建设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我市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速提效,创新了工作载体。一是市委建立了工作“即办制”,通过即办制的实施,进一步推进机关工作提速提效,更好地服务温州转型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二是开展违章建筑大拆违,到6月底,仅3个区共完成拆除违法建筑4000多处,拆违面积共计约110万平方米,全市上下形成违法建筑“违必拆,六先拆”的强大攻坚态势。

 4、强化考核励发展。一是强化督查考核力度。根据省下达的任务,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分解、下达了各县(市、区)2011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并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考评细则。下一步重点要抓好季度、半年度、年度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汇总、督查和年终考核工作。二是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市委印发了《考绩法》,将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单列一项作为考核指标,安排较高比重分,由温州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上半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平稳推进,但总体推进的速度还不够快,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如柴油目前市场批发价格达到每吨8500元(6月27日价格),比去年底上涨了8%;人员工资普遍上涨,今年日平均涨了30-40元;种子、尿素、磷肥、钾肥等都有不同程度上涨。种植一亩水稻平均成本比上年增加了100多元。

 二是外部市场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德国传言的“毒黄瓜”事件影响,今年市场黄瓜价格一跌再跌,瑞安马屿一些专业合作社每天有几千斤的黄瓜倾倒路边,被用来喂猪。

 三是灾害性气候严重影响农业生产。1-6月份,我市平均气温为14.5℃,接近常年(15.0℃)略偏低,总降水量为477.1毫米,较常年(896.7毫米)偏少47%,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的年份(仅次于1963年的465.9毫米)。因低温影响,蔬菜等农作物生长缓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冻害,到4月后期气温持续偏低少雨,部分地方出现旱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接下来的情况看,今年气候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影响仍然很大。

 四是受扶农惠农资金整合影响,原有的村庄整治、农民培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网络营销等以奖代补资金至今未落实,影响了全局工作的推进。

 五、下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让农民享受改革成果。注重试点,全力抓好11个试点镇的综合配套改革。健全机制,加强各级统筹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力量,建立以部、省级专家领导为主的专家顾问团,抽调有关单位骨干组建专业指导组,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完善工作汇报督查制度,通过深入开展“互看互学”、“互学互比”活动,形成现场比看、专题督查、公开通报等督查机制,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启动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到年底,实现1000万平方米农房开工建设。

 2、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重点,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年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以上,启动60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推广喷微灌技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全年实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000亩。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所下降。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 3亿元以上。积极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年实现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以上,直接营业收入7亿元。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发展旅游、养老服务,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3、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现代新型农民转化。继续按照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向全面培育新型农民的转型要求,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制定《温州市中长期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克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农业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4、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我市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城乡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态屏障构筑和“山上浙江”建设,增加群众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推进欠发达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新路子。同时总结共同跨越“六大行动”,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提出新一轮扶贫政策讨论稿。

 

 附:2011年上半年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季度统计报表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抄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附:

2011年上半年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季度统计报表

 

指  标  名  称

代码

计量

单位

报送部门

数量

粮食总产量

1

万吨

市统计局

预计4.82(春粮)

农村居民人均纯(现金)收入

2

市统计局

7644

农村居民人均纯(现金)收入增长率

3

%

市统计局

15.5

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增长率

4

%

市财政局

10.1

计划生育率

5

%

市人口计生委

87.79

新增垦造耕地面积

6

万亩

市国土资源局

0.0665

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

7

万亩

市农业局

10.16

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

8

万亩

市水利局

1.1055

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面积

9

万亩

市农业局

年底统计

林道建设里程

10

公里

市林业局

年底统计

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

11

市气象局

创建中

基本完成2010年启动创建的主导产业示范区

12

市农业局

16

基本完成2010年启动创建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13

市农业局

29

累计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

14

市农业局

11

当年启动创建主导产业示范区

15

市农业局

20

当年启动创建特色农业精品园

16

市农业局

50

当年启动创建现代渔业园区

17

市海洋与渔业局

18

新增农地流转面积

18

万亩

市农业局

0.8433

农产品质量检测抽查合格率

19

%

市农业局

99.41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20

%

市统计局

预计1.1%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增长率

21

%

市农办

17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营业收入增长率

22

%

市农办

26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率

23

%

市农业局

预计20.3%

行政村连锁便利店覆盖面(累计)

24

%

市经信委

18.5

市县科技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

25

%

市科技局

年底统计

落实科技特派员人数

26

市科技局

262

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增收比例(季度免报)

27

%

市农办

 

城乡居民收入比(季度免报)

28

市统计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

29

市卫生局

373

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

30

%

市卫生局

44.2

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

31

%

市人力社保局

100

农村低保人均救助水平补差

32

%

市民政局

61.82

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人数

33

万人

市教育局

0.4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34

万平方米

市教育局

149.84

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人数

35

万人

市农办

0.6225

省市级以上文明村建成率(累计)

36

%

市文明办

年底统计

累计开展“春泥计划”活动行政村数

37

市文明办

3161

送文艺演出到农村场数

38

市文广新局

903

完成电影下乡场数

39

万场

市文广新局

2.7681

创建小康体育村数

40

市体育局

创建中

拥有村文化室和1个以上文体队伍行政村数(累计)

41

市文广新局

2427

举行全县范围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42

市文广新局

163

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村数(季度免报)

43

市农办

 

完成整乡整镇整治个数(季度免报)

44

市农办

 

创建新农村电气化村数

45

市电力局

28

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数

46

市国土资源局

56

完成当年启动建设中心村规划编制

47

市规划局

编制中

启动中心村培育个数

48

市农办

50

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座数

49

市水利局

5

完成山塘整治座数

50

市水利局

13

完成河道整治里程

51

公里

市水利局

130

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户数

52

万户

市住建委

2.8249

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

53

%

市发改委

100

新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人数

54

万人

市水利局

14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乡镇数(累计)

55

市交通运输局

267

城乡客运一体化率(累计)

56

%

市交通运输局

63.1

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

57

%

市委组织部

100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率(累计)

58

%

市民政局

97.47

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完成率

59

%

市委组织部

100

创建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60

市民政局

153

建立乡村法律顾问制度县数(累计)

61

市司法局

11

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发挥作用的行政村比例(季度免报)

62

%

市纪委

 

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数

63

市司法局

11个创建中

落实村庄整治建设市县配套资金

64

万元

市农办

待落实

当年可用城镇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农村建设项目比例

65

%

市国土资源局

17.97

涉农贷款增长率

66

%

市人行

6.36

市县每周自办对农涉农栏目(广播)

67

市文广新局

35

市县每周自办对农涉农栏目(电视)

68

市文广新局

27

 

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季度报现金收入,年度报纯收入。 

附报资料:撤扩并前,全市乡镇数290个,行政村数5405个。撤扩并后,全市乡镇数140个,行政村数5405个。

 

单位负责人:江海滨        填报人:何纯杰        填报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