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温州市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园地  > 调研思考
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6-06-17 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县民政局驻黄坦镇严村   赵汉柒

    遵照组织安排,本人担任黄坦镇严村农村工作指导员。本着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发展民生的工作宗旨,现就严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和提出破解之法。

    一、基本情况

    严村位于县城以西10.3公里,辖严、章山、降头垟、杨梅垄、上垟、东降、柿树根6个自然村,总人口196户107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75人、外出务工530人。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7%。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324亩(其中水田面积774亩、旱地550亩),主种水稻、番薯、水果,现有果园300亩,稻番薯番薯、猪肉等粮食自给外,外销量达5万斤。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辖区厂房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木门制造公司2间、石材加工作坊2间、鞋包木料加工2间、酒厂1个。

    二、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严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路子”,实现了“两个领先”、“两项提前”。“一条路子”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三产协调发展,抓好五个文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两个领先”是:黄坦镇政府引领家庭和个体工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领先进入市场;“两项提前”是:1997年文成县实现脱贫致富时起,严村实现了翻两翻和农村小康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现代化的前期,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有85%的家庭实行市场化生产经营;“两高一低”农业的开发有所突破,近年来,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公斤以上,既满足了自给,又拓市场营销。

    (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工农业经济总量中工业占91%(包括在外务工人员经济生产),全部资产0.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0.13亿元,在全县村级经济实体的中等水等,

    (三)农村城市化框架移靠基本有形。经五轮规划确定的1.7平方公里内的村落,目前已落成0.8公里(包括5处散浆),是1978年的4倍;基本达到村居聚集公路交通联网区域。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为97%,1997年全村即成为液气化、电气化达标村,绿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好,人均住房33平方米。

    (四)农民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农村优秀乡土人才11名,高中级职称7人,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和多种技能的新型农民正在茁壮成长。

    三、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尤其随着黄坦镇震区移民迁村、栖真寺扩改建、黄坦镇生态工业建设的调整加快,严本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承认,面对新机遇、新形势,严村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一些问题,制约了严村的进一步发展,距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和困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与市场还不完全适应。农业生产大而同,缺“精”短“特”。原有一定规模、一定优势的“猪”养殖业,已经没落。种植物集中在蔬菜、稻谷、番薯,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缺少拿得出手的“拳头”特色产品。

    (二)工业建设与本地优势结合不匹配。黄坦有优质的花岗岩、矿泉水,以及相对丰富的农业产品。在工业发展中,严村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有所发展的石材开发加工和酒类生产走得是“低小散”的路子,市场面不广、竞争力差相对突出。此外,发展的鞋包加工等外向化的企业,整体质量与能力不强,拓展空间有限。

    (三)农村电商与互联网融合还不到位。随着现代“地球村”和高科技的发展,足不出户的经营模式还未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跨越发展、后发优势未真正形成格局。

    四、破解举措

    严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解决思路,本人与黄坦镇领导干部、与当地村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具体可以提炼为“三个依靠”:

    (一)依靠科技进步破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曾远播浙南的黄坦“猪”产业,离不开科技能手的“言传身教”,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黄坦镇“左右花卉”,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严村要破局,首先要树立科教兴村的意识,要大力实施“外引、内育、借智”的人才工程,在培养年轻人才的同时,选择有目标的从小培养,更要重点培养一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人才,积极培养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力争到本世纪中期,全村专业技术人员在村民中的比例要达15%,为严村的发展注入科技的活力。

    (二)依靠市场开放破局。市场是第一生产导向,脱离市场的生产,也意味着放弃了发展。在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严村必须要抓住市场的热点,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多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互联网+”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竞争能力。当前要着重从三方面着手:一要优先量质并举利用村外资源。在继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突出提高利用村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侧重:吸引投资者参与,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扩大领域吸收先进技术的项目。二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在外的能人,对市场反应敏锐的村民“召回来”,特别要为带项目返乡创业的人员创造有利条件,扩充产业规模,开拓新市场。三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农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扶持一组发展型农业企业化建设;工业方面,要走“特色+高端”的路子,聚焦文成县是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发挥“浙江佛国”养生养老基地的栖真寺扩建,利用当地水、农、木、石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和旅游服务产品,实现工业生产的“华丽”转型。

    (三)依靠深化改革破局。要充分利用农村治理方式改革转变的有利契机,着力推进农村组织建设。重点是加强专业化农村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当地村民的“一技之长”,成立功能多样、服务多样的社区备案社会组织,引入县内外的有一定知名度和专业化水平高的社会组织参与严村的建设和管理,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项目,增强严村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