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温州市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园地  > 调研思考
西坑民族村蹲点调研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16-06-17 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摘   要西坑民族村位于县城西部,是西坑畲族镇中心村,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在上级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夯实,积极利用自然条件和挖掘民族文化,融合山水美学、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特别是安福寺落成后,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本文从村经济取得成效出发,立足实际,深入分析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西坑民族村  蹲点 调研  问题 对策

    一、村情介绍

    西坑民族村是西坑畲族镇的中心村,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分别为西坑、孙山、溪后、龙口降、葛绳湾自然村,下辖29个村民小组,共902户268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62人。全村总面积 7.8 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19995亩,林地面积780亩,耕地约320亩。西坑村现有村“两委”干部10人,其中村党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5人;村监会成员5人,村监会主任由葛绳湾支部书记担任。全村有5个支部,共有党员115人,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27人,60岁及以上党员32人,女性党员27人,近年来发展党员3人,2013年五星争创被评为二星党组织,2014年五星争创被评为二星党组织。2015年主职干部报酬达2万元,全部为财政支付,其他村两委干部零报酬,2015年10月新建村民中心落成。

    二、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在上级西坑畲族镇党委政府帮助下,该村路、水等为代表的基础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5年我又新修建了两条通村公路,分别为龙口降道路硬化工程、溪后道路拓宽工程,新盖了村委会办公楼,翻建了孙山党员活动室,新建公厕一座,溪后民族村外立面改造试点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目前农家乐已经达到7家,超市4家,特色民宿5家等,人口进一步聚集,经过调查,人口流动及聚集情况如下:

行政村名称

总人口数

户数

现居住人口

户数

在外居住人口数

偏远村人口

已搬迁人数

 

西坑村

2682

968

683

263

2001

120

 

         

    该村现拥有西坑村(老乡政府)扶贫迁村点(95户312人)和龙口降扶贫迁村点(42户156人),初步实现了人口的集聚。

    (二)村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该村每年于三月三等重要节假日,相应开展多彩的畲族文化活动,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相应的设施不断改善,随着安福寺的名声远播,做为该寺所在的村,西坑迎来了发展的井喷式发展,加上溪后民族村寨建设的开始,该村的经济突破点随即多元开展。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广泛宣传,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广泛开展。模范执行民族政策、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已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少数民族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村两委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西坑村150户1000多人走访调研,该村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村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56省道开通后,西坑区位优势得到质的提升,但西坑发展潜力还未真正被充分挖掘,创新增长的内驱动力不足,还未形成属于自己品牌的特色产业。村产业结构级次相对较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农业经济严重依赖于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产品精深加工度低,附加价值少,总体价格水平低。近几年的村相关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是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拉力不足。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为生,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常年外出务经商工人员占全村人数半数以上,田地荒废较严重。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没有自己的产业,村级组织运转完全依靠上级经费下拨。现虽因旅游发展和鞋帮加工部分村民发展致富,但相较其他乡镇整村村民经济水平仍十分低下。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制于技能、资金等因素制约,创业增收层次不高,不会挖掘和开发自有的特色产品,严重制约了创业增收步伐。目前全村有低保户69户,除了低保救济几乎没有收入。由于村内自然村落十分分散、交通不便,村级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村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二)村级组织不规范。村班子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突出表现为:一是班子队伍综合素质偏低,政治理论水平不足,掌握的现代科技文化偏少,引领科学发展意识比较淡薄。二是村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当地居民以务农和外出务工和经商为主,随着“打工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不断增多。西坑畲族镇2015年6月份,对村支部外出党员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统计,统计情况如下表。

    西坑畲族镇西坑民族村支部外出党员情况统计表

序号

村支部

总党员数

支部书记外出情况

外出党员数

在温州

在县城

其它

1

西坑

49

在家

22

6

5

9

1

孙山

13

在家

4

1

0

1

3

溪后

23

在家

11

3

1

5

4

龙口降

18

在家

9

2

2

3

5

葛神湾

12

在家

6

2

0

4

 

 

 

 

 

 

 

    党支部分散,不易凝聚团结。外出党员较多,组织生活不够健全,党员缺乏先进性教育,思想觉悟和党性观念不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老年党员、贫困党员、流动党员、无职党员难以发挥作用。三是村干部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党员队伍缺乏新活力。

    (三)工作机制不够规范。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如《村规民约》;如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决策机制。制度和工作程序落实不规范,有时制度落实了却没有做好过程记录。另外,村级组织保障落实不到位,也对农村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农村工作越来越复杂,群众要求也越来越高,村干部普遍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现在村主职干部如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监会主任每年有工资保障,但是事情相对以前任务更加繁重,村干部的积极性相对来说不是很高。

    (四)基础设施建急需加强。一是旧村改造项目停滞不前。因各种原因,旧村改造项目未落实。二西坑主干道安全问题急需解决。西坑站前路连接新56省道贯穿西坑中心,沿路有菜市场和其他许多超市小店,车流、人流量大。而该路坡陡弯急,自通路以来已经发生多次事故,并且造成人员伤亡。三村内部分路道缺乏资金维护和硬化。虽然村村通公路工程已经实施多年,但不少村内的主次干道没有硬化。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西坑村的调研,听取村干部、村民意见建议,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思想观念解放。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思想观念落后,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要尽快制定适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

    (二)推动发展特色产业。抓住机遇,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依托安福寺和周围各大景区,利用交通便利,引进民宿和农家乐,推动特色民宿及农家乐行业的发展。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品牌。同时争取一些本镇本村在外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办民宿和农家乐等企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把“农田水利”放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按照现代化农田示范基地的标准和要求,在各级政府增加投入的基础上,改善村民生产条件,修建耕作道和受损农田水利,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四)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修订完善了《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10项村级党建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员组织生活台账,规范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体系,保证了党员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从规范组织生活、决策程序、财务管理、服务流程、权力运行、阵地建设等六大方面着手,推进村级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五)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孝文化、善文化,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提升农村正气。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下步村里需有关部门给予权力运行,急需解决好以下几件事情。

    1、争取为孙山自然村修建通村公路;

    2、争取为西坑民族村修建畲族民族特色街;

    3、争取农业水利修复资金;

    4、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积极为该村协调筹措资金。

    通过深入实践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对于我们领导干部决策来说具有较大现实意义,这次蹲点调研,既增长了阅历,又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实践活动。

                                                                                                     文成县国土局西坑国土所  赵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