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工作简报
【总第62期】
【本期导读】
◆ 温州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见成效
◆ 温州市召开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经验交流会
◆ 市派文成组农村工作指导员召开工作例会
◆ 在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暨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 (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 乐清市委农办:聚焦“第一书记” 聚力“三更”举措
◆ 吴维玲:用心用情干好事 全力助推海岛振兴发展
◆ 汪慧峰:铸强红色引擎 振兴多彩侨村
◆ 曾翰清:以项目为抓手做好派驻工作
◆ 温州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见成效
11月7日,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暨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 (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流会在市人民大会堂召开。3位市派第十批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二批村第一书记)和乐清市委农办就如何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 (村第一书记)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做了典型交流发言。市县两级组织部、农办(农业局)及部分乡镇(街道)负责人等130多人出席了会议,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永良到会讲话。
市派洞头区农村工作指导员 (村第一书记)、联络组组长吴维玲从“带着泥土味,绘就一张民情图”“穿上红马甲,杠起一面先锋旗”“打下基础桩,搭建一条快车道”“接力新风尚,唱响一首和谐曲”等四方面,介绍了下派近一年来所遇到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截至目前,洞头组4个派驻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55万元,同比增长106.4%,经营性收入215万元,同比增长220%,帮扶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成功创成2个3A级景区村、4个基层党建示范村。
市派瓯海区梓上村农村工作指导员 (村第一书记)汪惠峰以《铸强红色引擎 振兴多彩侨村》为题,介绍了自己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谋划梓上村振兴“1263计划”,即紧盯“争取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的样板”,破解“人流导入难、产业引进难”,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打造“红色党建、美丽乡村、休闲体验”三大品牌。目前,该村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并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A级景区村、瓯海区唯一的“最美最整洁村庄”。
市派泰顺县门楼外村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曾翰清以《以项目为抓手做好派驻工作》为题,介绍了一年来争取各方投资1128.8万元,谋划推进13个项目建设,当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村民直接增收100多万元,增加耕地面积18亩多,拓宽150亩猕猴桃基地道路建设等等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乐清市委农办作为县级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主管部门,吴天峰主任就如何做好“把精锐的干部派下去、把精细的管理做起来、把精心的保障跟上去,为使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做了经验介绍。今年,该市已落实各级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领办项目127个、补助资金5580多万元。
据悉,市派61名第十批农村工作指导员 (第二批村第一书记)下派近一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派驻工作要求,通过不断学习和实地走访调研,在派出单位和驻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派驻村“第一责任人”为担当,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初见成效。据9月底统计,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共计走访农户4870户,指导编制或修订完善村级经济发展规划62个,领办基层党建、村级集体经济、扶贫帮扶等3类项目197个,落实扶持资金3847.2万元,向社会各界争取捐赠物资304.3万元,为群众代办事项725件,解决了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480件次。
市委农办(农业局)主任(局长)张亨利通报了今年来全市各级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并要求各地农办(农指办)为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顺利完成“领办项目”建设和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精神鼓励,为充分发挥各级下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会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永良充分肯定了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近年来的工作成效。他强调,各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激发新状态,认真履职尽责;要进一步增强干劲,展现新作为,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再创佳绩。同时,马永良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生活上、工作上和管理上进一步加强保障,为下派干部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供稿 温州市农指办)
◆ 温州市召开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经验交流会
11月1日~2日,省派温州组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在苍南召开结对帮扶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近两年来结对帮扶工作成效和经验。温州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杨靠山,苍南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周燕伟,苍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肖剑等领导参加了有关交流活动。
各省派温州组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围绕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精准扶贫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分享了各自派驻近两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好的做法和经验。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对苍南县乡村振兴示范带之桥墩镇八亩后村、矴步头村、福德湾村等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杨靠山对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两年来派驻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强调,各位省派农村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农村、融入群众,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过硬的表现,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同时,针对当前省直机关处于机构改革中,为保证驻村帮扶工作不间断,希望各位农指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温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据悉,温州市和有关县农办(农指办)负责人等30多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温州市农指办 供稿)
◆ 市派文成组农村工作指导员召开工作例会
10月26日上午,市派文成组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每月例会在文成县公阳乡政府召开,会议由组长姜新主持,县委农办副主任吴笑媚参加会议。
会上,全组6位市派农指员(村第一书记)分别汇报了各自领办项目的进展情况、近期主要工作及下步工作计划。组长姜新强调,各派驻指导员(村第一书记)要积极与县农指办等部门沟通与联系,多为派驻(帮扶)村争取资金和项目。姜新表示,一定充分发挥组长作用,在近期代表各指导员(村第一书记)向相关部门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与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会后,各市派农指员(村第一书记)还参加了公阳乡当日举办的“利柿节”,考察学习该乡的小城镇治理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样板村。据悉,该批市派文成组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自下派以来,每月定期轮流在各派驻乡镇召开工作例会,同时现场学习考察一两个点,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派驻村及帮扶村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建设力度。(文成县农指办 供稿)
◆ 在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会暨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 (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 乐清市委农办:聚焦“第一书记” 聚力“三更”举措
乐清市高度重视“第一书记”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派驻村,坚持“专长优先、培养兼顾”原则抽调下派干部,坚持“形式多样、供需对标”原则精准结对,全市46个软弱落后村、74个消薄村、32个信访重点村、83个重点工程建设村、2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和农村指导员,占全市总村数的26.7%。我们第一时间把精锐的干部派下去、把精细的管理做起来、把精心管理做起来,使第一书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是从速担起职责,确保进入角色“更快一步”。 第一书记到村后,第一时间开展“三必开、四必访、五必谈” ,即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三个座谈会必开,离职村干部、非公企业主、种养大户、特困家庭等四类对象必访,村基本情况、发展优势、存在问题、突出矛盾、建议要求等五项内容必谈,迅速摸清村情实际、夯实群众基础。明确做好“五个一”,即“周一谈心和事日”、一本《民情日记本》、一本《为民服务指南》、作出一个公开承诺、制定一个发展计划。同时,明确要求乡镇对第一书记在政治上尊重,确保“放得开”,在生活上关心,确保“待得住”,在工作上支持,确保“干得好”,让第一书记“安”下来。
二是从严监督管理,确保扎根基层“更深一尺”。严格清单定责,建立第一书记履职清单和农村发展项目清单,实行责任全程捆绑,制定进度报表,逐项抓好落实。把第一书记工作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履职的重要内容,使之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制度定规,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建立学习培训、公开承诺、工作例会、经验交流、走访调研等制度,有效搭建各类办事平台和岗位竞赛平台,充分调动第一书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督查定位,组建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暗访在岗情况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行专项考察和分档排位,强化责任追究,全面增强干部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落实好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四大职责任务。今年以来,已对12名存在脱岗现象的第一书记诫勉谈话,对2名不称职的第一书记予以调整。另外,加大关爱力度,对考核优秀的予以提拔使用,近年来,从下派第一书记队伍中提拔3名市管干部。
三是从实提高质量,确保助推工作“更有一招”。在助推基层组织中,采取优化组织设置、理顺两委关系、建强党员队伍、健全党建制度;在助推集体经济中,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项目。今年已落实第一书记上报项目127个,落实补助资金5580多万元。如石帆街道河沿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引入蔬菜批发市场项目,牵头完成原地块政策处理、腾空工作,现该项目正有序施工,预计年底竣工投入经营。目前,全市第一书记已帮助71个村制定壮大村集体经济方案。在助推基层治理中,找出症结所在,帮助协调解决。如北白象镇中方村第一书记针对该村外来人口众多,社会治安较差的问题,协调各方,为村庄安装22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全村监控全覆盖,并将该村巡防队扩充至15人,有效改善了村庄治安和环境。在助推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中,着力解决推进受阻的问题,采取选派工作组等形式,由第一书记与相关部门、镇街干部一起合力攻坚。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村第一书记作用,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保障,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一个台阶。
◆ 吴维玲:用心用情干好事全力助推海岛振兴发展
我们洞头组4人自去年11月份下派以来,坚持以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大家干,因地制宜谋好发展路子,实现村庄大转变,截至目前,派驻4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55万元,同比增长106.4%,经营性收入215万元,同比增长220%,帮扶6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成功创成2个3A级景区村,4个基层党建示范村。
一、带着泥土味,绘就一张民情图。下派前期,村民与我们有明显的距离感,往往隔壁村干部办公室热火朝天,我们这边冷冷清清,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第一书记的身份不仅仅是组织任命的,更重要的是要百姓的认可。我们以“知百姓事”为出发点,利用2个月时间走遍全村党员、村民代表、重点关注人员、困难帮扶对象,了解村集体发展建设项目,每人绘制一张本村的民情地图。我们以“解百姓忧”为落脚点,对发现的问题,逐个分析,定出解决时间和方式。如走访中得知一位生病住院村民家庭困难,我们帮助联系红十字会,通过救助渠道减免医疗费7000元。通过用好暖心政策,拉近了与百姓间的距离。我们以“谋百姓福”为切入点,立足村庄特色,与村干部一起谋划制定“治村方案”,让百姓和村干部切实感受到我们想要干事的决心。
二、穿上红马甲,扛起一面先锋旗。我们组同志所驻的4个村,支部战斗力还不够强,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抓好党建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这面旗帜必须要扛起来。我们自加压力申报红色领航“双百双千”示范村,倒逼做强党建。我们从党员队伍管起,推行党员“双岗双创”,引导党员立足实际认领管理岗、引领岗,带头穿上红马甲,走访群众、开展服务,通过每月晒成绩、比不足,让不干事的党员红红脸、亮亮丑,形成比拼氛围。我们严抓党组织议事规则,推行“四会五议”制度,固定支委会、两委联席会议、党员大会和主题党日、村民代表会议时间,明确议事流程,提升党员规矩意识。我们全力推进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筹集60多万元资金用于村民中心等阵地建设,在岙底、隔头等村为老服务中心办起一元食堂,村里老人每天花1元钱就能吃上热腾腾的热菜好饭。如今党组织战斗力大幅提升,4个村都通过了区里的示范村验收。
三、打下基础桩,搭建一条快车道。村庄要发展,经济是基础,村集体经济不强,村干部腰板很难挺起来。我们借梯登高,抓住“海上花园”建设这个契机,开展花园村庄创建,努力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青山银山”的致富路子。在我驻的花岗村,保留“虎皮石头房”的原滋原味,开发特色民宿、修建海边栈道,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网红村;在陈培鹏驻的隔头村,打造凸垄、海角等古渔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形成民宿产业集聚;在姚榆业驻的东岙村,依托沙滩资源,配套建设休闲项目、海鲜排档一条街,打造特色产业链;在李凯驻的岙底村,将油菜花产业与旅游文化结合,举办油菜花节,形成特色旅游品牌。今年4个村新增民宿72家740个床位。我们还引导乡贤积极助力乡村建设,向乡贤通报村里重大事项,今年累计获捐款12万元。
四、接力新风尚,唱响一首和谐曲。乡村面貌变了,但是村民的一些生活陋习仍然存在,部分村民仍然习惯于打麻将、喝酒,一些村民开始攀比婚庆仪式。为了改变村民不良生活习气,我们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工作,把东岙沙滩打造成新风婚礼基地,在文化礼堂购置婚礼设备,提供主持和拍摄,今年承办婚仪20余场,节省婚庆开支40余万元。我们组建“红色邮递员”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在教堂正对面、党群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展各类服务和政策宣传,如联合文明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组织送医下乡,老年人早上7点不到就开始排队做检查,联合文体局开展送戏下乡,村民把夜晚的文化广场围的水泄不通,今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2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现在群众喝酒打麻将少了、去教堂活动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下派过程中,三点体会最深刻:一是只有把自己当群众,说群众话,讲群众事,才能融入群众内心;二是只有党员干部走在前,坚持干、大胆干,群众才会跟在后;三是只有借好各方力,汇团队智、聚“娘家”力,才能结出事半功倍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乡村振兴为舞台,用真帮真干换真信真情,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向“海上花园”目标奋斗。
◆ 汪慧峰:铸强红色引擎 振兴多彩侨村
我是市府办下派到瓯海区丽岙街道梓上村第一书记汪惠峰。去年到任后,我即可走村入户问需求、座谈交流谋思路,提出了梓上振兴“1263计划”,即紧盯“争取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的样板”这一目标,破解“人流导入难、产业引进难”两大难题,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打造“红色党建、美丽乡村、休闲体验”三大品牌。目前,梓上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A级景区村、瓯海区唯一的“最美最整洁村庄”。
一、坚持党建引领,让软弱支部变为“红色堡垒”。梓上村的“软弱落后村”帽子一直是我心中的结,为此,我多次拜访老党员、街道领导和区委组织部,问病症、找根源、求处方,努力摸索软弱落后正转之法。一是以“红色制度”增强组织战斗力。发挥自己在街道分管党群工作的优势,依托“多彩党建联盟”,将党建资源尽量向梓上村倾斜,开展“三一学习法”(两委一周一协调,党员一月一学习,联盟一季一活动),强化党员梯队培养(发展年轻党员1名,预备党员1名,重点考察对象2名),创新“三办”服务(马上办、代理办、智慧办),党组织面貌明显改善。二是以“红色阵地”增强民风引导力。针对村里没有公共场所、村民生活单调的问题,千方百计争取村民支持,在拆后土地上建起了“红色驿站”,把腾空的工厂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党群微家。同时利用联系文卫口的优势,与肯恩大学劫夺开展“银龄关杯”“春泥行动”等活动,与丽岙医院合作开展“互联网+家庭医生”等服务。现在,大家乐于切磋的是球技舞技而不是牌技,时尚的是去学堂礼堂而不是佛堂教堂,乡风文明在悄无声息中改善。三是以“村务全球通”增强资源整合力。梓上村有2/3的侨民常年旅居海外,为整合好这部分资源,由我牵头组建了“海外共建理事会”,依托党支部创新推出了“村务全球通”,除了加强对外宣传教育,还在“五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做到重大事项决策前向海外征求意见、决策后再向海外公示环节,给予海外华侨更多的知情权和回村创业的渠道,让他们身在异国也能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二、坚持全域打造,让山水田园孵化“美丽乡村”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梓上村振兴的切入点,邀请专家谋思路、勤跑部门争项目、各种渠道讨资金,着力打造“吃喝玩乐游娱购”为一体的特色乡村。一是规划先行绘蓝图。邀请中国美院做了村庄整体规划,经过多轮研究修改,拿出了梓上版的“三定方案”,在定位上,确定以“欧瓯融合”的时尚慢生活空间为打造目标;在空间上,确定以一心(村民服务中心)、一街(市集风情街)、两带(村庄田园景观带、溪流滨水景观带)、三园(宜居家园、美丽田园、多彩乐园)为主题框架;在产业上,确定以休闲度假、创意农业、生态康养、进口商贸、欧洲美食为主要特色。二是环境整治展新颜。“,美丽乡村必须从环境入手”。为此,村两委班子带头清理村民房前屋后的乱堆乱放和田间地头的乱搭乱建,带头动迁村域内的工厂,带头拆除违章建筑,全村累计拆除8000平方米;并模仿意大利的多彩村,对村庄进行立面改造和艺术创作。三是项目组合造风景。我们先后争取美丽乡村、生态治理、小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资金1700多万元,打造项目12个,目前10个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实施。比如乡村客厅和市集风情街项目,引进咖啡厅、红酒吧、进口商铺等。又如,综合管线“上改下”项目,对整村的各类管线进行改造,一举消灭消灭空中“蜘蛛网”。
三、坚持产业培育,让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产业兴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为此,我与村两委班子研究提出了“村庄景区化、资源资产化、村民股民化”的思路,通过统一主体、统一流转、统一招商、统一运营,努力走出一条“村+公司+商户”的产村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抓流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梓上村集体资源几乎为零。为此,我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户宣传动员,逐一做通思想工作,将农户闲置的田地、旧屋等资源统一流转,汤闲散的资源产生集聚效益,进而提高村集体市场议价能力。二是抓招商。为破解农村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运营的难题,先后与上海商旅、温州隐墅、温商会等主题接洽,计划引进有经验的投资运营团队,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整村开发,再由合资公司统一对外招商并运营。经过多轮谈判,最终引进上海商旅公司,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资。三是抓收益。与上海商旅公司约定,其以现金投资占股90%,并负责投资、策划、招商、运营、推广等工作;村里一存量资源作价占股10%。约定村集体每年保底收益10万元,今后每年以30%递增,进一步增强强村集体的“持续造血”能力。
回顾这一年,虽然挂职时间已过一半,但很多工程还没竣工,很多工作还没完成,很多想法还没实现,我将在剩下的时间里,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梓上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总写下精彩的一笔。
◆ 曾翰清:以项目为抓手做好派驻工作
自去年11月派驻罗阳镇门楼外村以来,我始终坚持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在村党支部坚强领导下,针对门楼外村基础差、底子薄、短板多的现状,以项目为抓手,努力当好当地乡村振兴项目的设计师、对接项目资源的热心人、保障推进项目实施的操盘手,主动作为、开局良好,力争2年新增建设项目10个、新增投资1000万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思路,期许一个美好未来。门楼外村与大多数普通乡村一样,不是“大家闺秀”、不是“小家碧玉”,村居分散、禀赋一般、收入单一,存在“二难三不足”状况。即集体经济发展难,发展带动行业难、村庄形象美誉度和辨识度不足、优质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因此在谋划发展思路中,我们“上接天线”,主动对接融入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牢牢抓住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施艾珠,原泰顺县委书记董旭斌等市县领导到村视察的机遇,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多次邀请市科技职业学院、农科院、交通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团队到村考察,提出建议,汲取了很多好点子、好思路。我们“下线地气”,走村入户,听民意、集民智。在这基础上,确定了实施“农民增收”、“集体创收”、“形象提升”、“基础设施提升”、“统一战线助力建设”、“党建示范”等六项工程的“小目标”;根据建设城关居民生态休闲带定位,依托本村靠近城关的区位优势、山水林田丰富的资源优势、传统民俗的文化优势,建设红色景观区、农业观光区、农事体验区、传统习俗体验区、休闲健身区,建成农旅融合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的“大目标”。有了清晰思路和目标,就有了谋划项目的统一指引和方向,也增添了做成项目的激情和力量。
二、抓项目,做好“强其筋骨、润其体肤”两篇文章
思路确定之后,下一步关键就在针对实情研究政策,认真包装项目、对接项目、争取项目,推进工作思路和目标的项目化、具体化,让梦想照进现实,让梦想变成现实。今年我们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其筋骨,让发展基础更牢靠;明年将重点筹划抓好美丽乡村提升项目,润其体肤,让村庄更美丽。一年来,重点对接推进了13个项目建设,总需投资约1128.8万元,目前,完成3个自然村宅基地复垦,村民直接增收100多万元,增加耕地面积18多亩,村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亭头--下庄自然村“断头路”建设,三面光”水利渠道标准化建设,上桥洋产业道路,看厝基至蛤蟆坑林间道路,厝基岗、米寨岗游步道和观光平台,旁桥头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带,村民中心形象改造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村中农业小公园,“乡村读书计划”,路灯“亮化”工程等13个项目,总投资约1128.8多万元。目前,已经完成溪边、坟庵、朱岭桥宅基地复垦,下庄、溪边、旁桥头高标准农田建设,看厝基至蛤蟆坑林间道路,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乡村读书计划”,村民中心形象改造提升,上桥洋产业道路等工程建设,完成亭头--下庄自然村“断头路”工程、三面光”水利渠道标准化工程测量设计,完成旁桥头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带、村中农业小公园的规划设计、项目申报。
三、强保障,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顺利做事三大问题。一抓组织保障,解决有人干事问题。改变只由村主要干部抓项目的情况,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村干部分工负责制,人人有项目,人人有责任,切实发挥村干部一班人的作用。二抓资金保障,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花小钱办大事,积极争取上级补助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基本建设资金到位,实现收支基本平衡,目前,已经到位12个项目补助资金788.1万元。此外,多方争取各路资金,市县镇有关部门、商会、慈善团体捐助资金合计72.05万元。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杠杆作用,确保自筹资金到位,项目补助资金下得来、建设推得进;部分资金投资经营性项目,每年可增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三抓政策保障,解决顺利做事问题。讲求政策处理的合理性、一致性、艺术性,项目建设、政策先行,项目建设到哪里,政策就先处理到哪里,确保项目建设“零障碍”。
小村庄,大舞台。派驻将近一年,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心里有梦,才能在践行绿水青山图、乡村振兴梦的路上,开辟另一片新天地;才能在做梦、追梦、圆梦的路上开始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心里有情,才能在跑项目、求支持经常要讲关系、凭面子时,在办实事、做好事仍然是有人不理解、不支持时,能够弯得下腰、受得了委屈;只有心里有尺,才能在谋发展、上项目时谋取最大公约数,取得绝大多数村民的理解、赞成和支持,切实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下步,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抓项目、抓进度、抓保障,实现既定思路,达成理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