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本地要闻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内外”促增收 夯实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
发布日期:2020-12-15 09: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日报

2015年以来,我们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目标,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全力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每年均保持2位数增长。2015年,我们全面消除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5个欠发达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实现了从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的历史跃迁。2019年,泰顺、文成、永嘉、平阳4县进入全省26县发展实绩考核前八名,共获得4.36亿元财政补助资金、800亩土地指标奖励。其中,泰顺、文成、永嘉包揽了全省26县发展实绩考核前三;泰顺县生态大搬迁创新改革列入“第五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十佳案例”。总结近年来的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七方面的成效:

一是拓宽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渠道。我们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持续开展异地搬迁、折股量化、来料加工、帮助就业等“四大促增收行动”,多措并举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组合拳”,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近年来,年均异地搬迁近2万人、累计搬迁31.9万人,实现了“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在全省率先开展财政资金折股量化试点,累计实施折股量化项目286个,户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左右,并形成了“村集体+农户+企业”精准稳定持续的产业扶贫机制。依托我市城镇轻工产业发达的优势,引导下山移民和集中搬迁小区发展来料加工,累计带动1万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坚持“瓯越鲜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赋能,创新推出产业“菜单式”补助政策,发展茶叶、杨梅、番茄、紫菜、黄鱼、花椰菜、文成糯米山药、永嘉麦饼等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帮扶2.13万户,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帮扶全覆盖;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劳动能力较弱的4602人实现就业。

二是激发了促农增收的内生动力。我们坚持推动由被动输血扶贫向主动造血扶贫转变,充分激发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扶志与扶智并行,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畅通资本、人才、科技下乡渠道,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实现低收入农户有薪金、有租金、有股金收入。组织来料加工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展线上培训、专家进村入户技术服务,指导低收入农户23.17万户次,带动就业创业。大力弘扬温州人精神,推广自强创业就业典型,转变了低收入农户的“等靠要”思想。

三是建立了挂钩结对的帮扶机制。我们坚持健全党政企联动助贫行动,不断完善扶贫要素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两不愁三保障”党政一把手背书制度,强化了党委引领作用。持续开展市领导+部门+企业挂钩结对帮扶活动,年均落实帮扶资金2500万元以上。实施“千名干部联千村”“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累计选派7.73万余名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村第一书记,下派科技特派员3351人次,落实帮扶干部1.84万余名,带动116支义工队伍2.7万名义工队员开展社会扶贫。

四是强化了“山海协作”的项目支撑。我们在县、乡、村三个层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先富带后富。5个经济强区(市)和5个加快发展县“一对一”结对,81个山区乡镇与经济强镇、市级国有单位建立“双结对”,打造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山海协作“升级版”。近3年建成产业合作项目192个,省级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5个,6个“消薄飞地”带动近4万群众增收。我们坚持实施“千村消薄防滑、万元农民收入新增”行动、“五千”精准攻坚行动和“551”飞地抱团发展计划,提前两年实现省定薄弱村“清零”。坚持实施了异地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危房改造、兜底保障、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十个一批”扶贫工程,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7.2亿元,累计运用央行扶贫再贷款资金45.7亿元,惠及农户48230户。

五是加强了防止返贫的民生保障。我们坚守高水平全面小康“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的底线,实施“六排查六清零”专项行动。146户人均年收入低于8000元的农户实现“清零”,5191户农村无房危房困难家庭化解到位,圆上安居梦。我们高度关注因病致贫困难群众、可享受而未享受社会救助政策群众以及零就业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及时开展动态“清零”,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兜住了基本生活底线。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三重保障,率全省之先实施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超过80%,全面夯实了防止因病返贫的工作基础,提高了“两不愁三保障”水平。

六是打造了“两山转化”的致富平台。近年来,我们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帮助山区、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扶贫致富,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为主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把中西部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西部山区绿色崛起,一大批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农家餐饮、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2018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425个,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带81条,建成美丽田园46万亩,培育56条农旅精品线。今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4101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增长23.1%,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增速全省前三。

七是夯实了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我们在抓好物质脱贫的基础上,加快补齐优质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了从物质脱贫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跃升。累计建造“四好农村路”1.4万公里,创建美丽经济走廊4065公里。文泰高速主体工程全线贯通,330洞头段全线通车,加快推动了山区、海岛摆脱边缘奔向小康。同步推动农村电、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任务,新增受益人口174.8万人,确保农村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开展乡村教育提升行动,建设投用公办幼儿园177所,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完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98所。每学期资助学生16.2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16亿元,让每一个低收入农户子女上好学、不掉队。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力以赴投入到解决相对贫困、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努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网 记者:

刚才的发布中提到“两带一园”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平台。能否谈谈这个主平台是如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扶贫办主任 何莉平:

温州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温州既有乐清、瑞安这样的千亿级经济强市,也还有文成、泰顺等5个加快发展县,特别是温州中西部山区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差,是低收入农户相对集中、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区域。针对这个问题,2018年2月7日,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吹响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的“集结号”,谋划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丽田园(简称“两带一园”),明确提出“环境美、产业优、交通畅、百姓富”的发展目标,将“两带一园”建设作为实现“两山”转换、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主平台、主抓手。其中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覆盖西部9个县(市、区)、81个乡镇,虽然乡镇数量只占全市的44%,但区域内的低收入农户占全市低收入农户总量的86.8%。三年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谋划落地的项目涉及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项目有172个,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12.5万人,预计人均可增收4050元。累计招引118家知名工商企业投资乡村产业项目,引导社会资本下乡249亿元,有效带动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家餐饮等产业发展,为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创造更好条件,帮助低收入农户就业6240人。刚才的发布也提到,今年前三季度西部生态休闲产带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4000万人次,占全市旅游业比重52.6%,旅游经营总收入增长23.1%。加上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田园建设,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环境资源实实在在转化为美丽资源,转化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可以说,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带”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带,牵一“带”动全域;美丽田园,“整”出一片美丽经济,“两带一园”正成为全市风光优美、特色浓郁、扶贫致富的景观带、产业带、人文带、富裕带和幸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