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你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工作性质,但要说到海水里的大黄鱼、稻田里的田鱼、海淡水交汇处的凤尾鱼,那美味一定让你印象深刻。
而这个“渔业技术推广站”,正是为我们餐桌“生产”美味的部门。该站成立于1992年,专注水产三十载,化身最美“渔保姆”,努力为大众餐桌增添亮色,花水紫菜、营养血蛤、美味海瓜子、鲜香青蟹、生态大黄鱼等,都离不开推广站的努力。近年来,在该站的助力下,我市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亮点纷呈,水产养殖业科技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开展技术革新 引领发展温州大黄鱼
大黄鱼历来是温州人餐桌上的传统佳肴。
针对这一产业,近年来,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开展技术革新和试验推广,主攻深水网箱养殖、围网和拦网养殖为主的新型养殖模式,使得大黄鱼品质、体型、外观、营养成分等方面,几乎接近野生鱼。
比如,利用这些新技术,“东一集团”在洞头鹿西白龙屿,建设全国最大的透空式生态海洋牧场养殖大黄鱼。“黄鱼岛集团”建设抗风浪深水网箱,开展大型生态智能渔城试养,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市大黄鱼产业养殖总面积突破1万亩,年产量约1万吨。并从传统单一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形成海水养殖、水产加工、商贸物流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
除了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外,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还以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规范用药为重点,率全省之先编制发布《温州大黄鱼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与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着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结合本土实际 创新稻田小龙虾模式
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和成果推广应用,当好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先行者,是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抓住市场消费新趋势,首创稻田小龙虾轮作养殖新模式,正是这项工作成效的体现。
该站开展技术攻关,利用冬闲田养至少两季小龙虾。使得小龙虾可在3月中旬至5月初陆续上市,比常规养殖提前1至2个月。借助本地养殖价格优势,亩均产值达万元。
这种稻虾共生加轮作的种养模式挖沟少,基本不影响耕作层和粮食生产季节。既可稳定粮食生产、让农户增收,还能减少水稻种植化肥农药的使用,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目前,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已经在瑞安、平阳等地推广发展。
以此为例,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针对山区实际,将农业农村部力推的绿色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助力我市乡村振兴的可行途径加以实践。致力发挥该模式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等优势。
保护渔业资源 繁育江心寺后凤尾鱼
近年来,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还致力当好温州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修复者。
该站重点聚焦瓯江彩鲤(田鱼)、刀鲚、凤鲚、马口鱼、温州光唇鱼等本地名特优经济鱼类,养护土著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连续多年开展瓯江鲚属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研究,完成资源调查、原种收集、驯养、人工繁育等全流程试验。合作共建瓯江鲚属鱼类繁育基地,首次在温州地区取得刀鲚人工养殖成功。这些努力,为重现“江心寺后凤尾鱼”的渔汛景象点燃希望。
该站还帮扶文成建成两个溪鱼育苗及养殖技术核心示范基地,育成温州光唇鱼和马口鱼,使得溪鱼苗种繁育初具规模。
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方面,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常年开展重点渔业水域水质监测分析,形成监测体系,编报年度公报,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这些努力,为该站赢得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研究工作的机会。并在“瓯江口刀鲚资源增殖技术示范”等子任务中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