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从东瓯传统的耕种中走来,科技正在为这片土地上带来全新的变革。
今年2月,中央发出聚焦“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为“十四五”时期农业发展把脉定向;8月,浙江召开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提出“到2025年,实现‘五个明显提升’”的战略目标。
但受制于“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禀赋的不足,温州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亩均产出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温州实施“双强行动”恰逢其时,正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
种子,让现代农业赢在“起跑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用种子的力量,拉动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一个科技园育出一批好品种。这里是位于鹿城藤桥的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这里自主培育了省内第一个两系杂交稻品种;选育出省内第一个大量配出组合审定应用的两系不育系;省内第一个利用 DH 技术选育的两系不育系,让温州水稻育种成为浙江的重要一极。
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这里承担着种子种苗的研究、示范和推广的重要任务,并成为“政产学研”的重要纽带。
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负责人 宰文珊:这几年我们园区共选育出泰两优217、泰两优1332、金玉甜1号、金玉甜2号、瓯松60等新品种共计18个品种,其中我们育成的水稻品种在全国各地累计推广近500万亩。
一颗小种子打开一个大市场。花椰菜种业是我市特色优势种业产业。浙江神良、温州神鹿、温州肇丰等14家花椰菜育种企业联合攻关,不断研究培育出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花椰菜品种。温州花椰菜种子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国家,打响了温州花椰菜种业品牌。
一个育苗场提升一个大产业。苍南,被誉为浙江的“番茄王国”,番茄年产值超10亿元。为了打破番茄苗依靠外购,科技含量不高的瓶颈,2019年,苍南县引进温州意达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在马站建设了100亩的集约化育苗基地,并建立起了“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联合抱团发展模式,打开了苍南番茄产业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温州意达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 仲:我们补齐了番茄产业链的最前端,已带动区域59家西红柿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家庭农场以及1513户农户,每户年均节本增收6300元,辐射带动周边 5 个乡镇 80 个村。
苍南马站番茄种植大户 林魁楚:以前要我们的苗种都是从山东那边运过来的,运输很不方便,现在意达种苗公司让我们在家门口可以直接买到优良的苗种。平均亩产多 产2000多斤。
科技,让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翅”
科技的突飞猛进,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数字农业,为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现代化解决方案。
走进瑞安市十万亩都市田园新天地,这里引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化农业,正打造以精细种植和智慧管理为特点的“数字种植全景图”,联动先正达创新研发分中心等机构,中化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数字化手段,构建集卫星、无人机、地面手持设备于一体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未来这里将建成瑞安全域数字农业大脑、中国第一家“三位一体+MAP”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科技的故事,也在海洋上演。
作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东一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利用野生大黄鱼栖息海域,采用高强度纤维生态栅栏式围网技术,首创国内透水性养殖模式,海水通透性强、养殖密度低、天然饵料丰富,形成单体海域面积达650亩,体积达300多万立方水体的生态大黄鱼驯养海洋牧场,让大黄鱼在大海中自然觅食,以接近野生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从“资源掠夺型”向“耕海牧渔型”的转变。
保鲜,是海产品增值溢价最好的路径。华盛水产采用“大船带小船”“加工在海上”的经营模式,持续投入科技赋能海产品加工,对从海上捕捞上来的鲜活鱼虾,实现28分钟完成原材料收购到成品加工,产品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并带动大批渔民增产增收。
瑞安市华盛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善平:从2018年前平均单价6块8美金,到今年卖到了9块美金。同时我们渔业合作社投入了声纳找鱼和起网机等设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光是丁香鱼季节每条船平均增收了12万多块人民币。
农机,让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推动农业机械化,宜机化改造是关键。
泰顺县凤垟“长寿大米”示范基地将零碎的“巴掌田”成功改造为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基地。基地耕作、插秧、收割均采用轻型机械操作,日常洒药、除虫、施肥采用“无人机”作业,实现了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基地引进优质红米品种,采用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山友牌“长寿大米”,改变了过去村民“自给自足”“小打小闹”的稻米生产方式,大米单价从5元/公斤上涨到16元/公斤,成为共同富裕的凤垟创新实践样本。
泰顺凤垟长寿大米基地技术负责人 陈学养:我们改造之后,为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2-13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平均增加3000-4000。
在另一个维度,农业机械化也催生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服务变革。
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出统一农资采购、粮食加工和品牌服务,构建与农民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成为深受农民喜爱的“田保姆”。统一农资采购、粮食加工和品牌服务,“抱团式”采购比社员单独市场购买成本下降约20%。
温州极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飞防+植保+托管”一体化精准服务农业,形成了“测绘-播种-植保-监测”的产品闭环,实现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可追溯,建立起由农田信息、农村金融、农村地理信息、气象信息、遥感信息和云计算的“数据生态链”。
温州极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 翔:近几年,累计飞防亩次达到1069万亩次,省内外植保飞防服务人次超过5200名,每年为农户节省作业费用1500多万元。
尽管温州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对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市种业发展还缺少引领型企业、农艺与农机还没有融合、大量山区丘陵粮食的机插机收还没有适合的农机具、果蔬主导产业机械化采摘问题还没破解……这些短板和问题制约了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温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已然开启。温州将聚集种业技术攻关、农业科技研发、农机装备应用和经营机制创新,实施打造一批高层次产业化平台、高能级研发机构;攻关一批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一批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一批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的“五个一”工程,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奏响十四五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奋斗强音。
我们相信,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不懈探索中,在数字化改革的有力牵引下,温州农业发展必将不断提质增效;在全社会的共同助力中,温州农业必将昂首以进,阔步向前,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