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锚定五大新坐标、开创十个新局面的战略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未来乡村建设、“三位一体”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和渔业安全整治攻坚战,工作达到或超过预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6亿元,同比增长3.8%,居全省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44元,同比增长10.5%,居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1。主要成效有:
(一)乡村产业加速融合。一是全力实施“双强”行动。召开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并签约“揭榜挂帅”项目5个,市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谋划第一批“双强”重点项目110个,计划投资8.1亿元。认真抓好粮猪稳产保供,粮食播种面积167.3万亩,同比增长2.63%,增速全省第2;粮食产量68.45万吨,同比增长4.3%,增量居全省第3位;生猪存栏69.9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7.25万头,生猪出栏84.53万头,同比增长37.38%。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实施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320个,累计投资238.9亿元,带动乡村旅游人数599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营收入49亿元。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2个,完成验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3个、市级田园综合体4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休闲乡村4个、省级农家乐集聚村5个。三是不断深化“瓯越鲜风”品牌培育。突出“一品一导则、一场一标准”,创建(建设和认定)“瓯越鲜风”标准化生产基地276个,120个建设类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并高质高效完成,培育“肥药两制”试点主体1005家。与中石化合作建设“乡村驿站”,推进首批“瓯越鲜风”品牌农产品入驻97家中石化易捷门店。温州“大黄鱼”新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美丽乡村全域拓展。一是先行先试未来乡村。率全省之先探索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围绕“五化十场景”,谋划“十四五”期间建设未来乡村168个,今年先行试点25个,初步建成第一批13个。未来乡村入选第一批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全省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试点。二是统筹推进“五美联创”。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新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带28条,累计建成109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经济建设,新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776个,累计建成2347个、覆盖面达79.5%;新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泰顺),累计建成省级示范县4个;全年评出最美田园、最脏田园各30个。三是全面深化“三大革命”。全年新增垃圾分类处理村319个,累计完成2827个,覆盖率95.8%,农村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规范化农村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积极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两最三比”活动,全年市级比选出人居环境最干净和最差乡镇各20个,县级比选出最干净村157个、最差村169个,镇级比选出宜居最美庭院3338户、卫生最差公厕323个。洞头、泰顺、平阳、文成、鹿城、永嘉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
(三)农村改革系统深化。一是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抓住“三位一体”改革15周年契机,举办全省“三位一体”改革研讨会,全域推进“三位一体”改革,系统建立了全省领先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创成标杆县1个、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21个、示范基地23个,提炼典型案例24个,改革项目被市委改革办推荐申报浙江省改革突破奖,改革案例被中央农办“农村要情”录用,改革做法得到时任省长郑栅洁、副省长刘小涛的肯定批示。二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龙港宅基地试点改革,出台“1+12”政策体系,建立宅基地资格权跨社区调剂保障机制,全面开展宅基地信息调查,建立了一户一档案,其试点经验在全国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乐清市列为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成闲置农房盘活2794幢,累计盘活11047幢,提前一年完成五年任务。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09亿元,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贷款余额209.4亿元,受益农民10.5万人。同时,温州市数字乡村改革、永嘉县农村产权市场化运作机制改革获批2021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文成、平阳、龙港3县获批全省第一批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
(四)数字应用多跨协同。一是建设乡村产业大脑。整合12个部门的多个应用系统,推进乡村产业大脑建设,开发多个专题应用场景,归集12013家经营主体数据。全市15个应用场景入选省厅第一批先试先行多跨应用场景,苍南县中魁村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乡村数字化“2+4”应用场景落地试点,全市浙农码赋码量突破62万次,4个应用场景对接浙农码。建成瑞安“三位一体”智农共富数字化平台并应用推广,实现农户“无忧生产”“无滞销售”“无本务农”。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洞头、苍南等6个试点项目列入全市S1账本,建设数字农场4个、数字渔场4个、数字牧场9个,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45个。二是实施渔业安全智慧工程。实施温州“渔智安”应用系统建设,打造了渔船智控“一张图、四场景”,系统自8月份上线以来,发送海上“斑马线”预警信息5.25万条,动态干预渔船1.48万艘次,有效提升了海上事故防控综合能力。“渔智安”应用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第一批“优秀应用”。三是推动农村“三资”智慧监管。全面启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实现“5个100%”。农村集体“三资”前置全托监管系统获全国“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率全省之先完成农民建房“一件事”系统并上线运行,线上审批宅基地9066件,批准面积79.86万平方米。
(五)共富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强化扩中提低。出台低收入农户增收“四增一减”指导意见,“帮扶五策”“增收十法”写入市委十二届十二次会议报告,山区5县和龙港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886元。低收入农户收入14645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快于农民收入4.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实施“百亿强村”富民行动,全年开竣工村集体项目871个,村级投资129.7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43.3亿元。全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7.9亿元,村集体平均收入28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其中,经营性收入69.7亿元,平均经营性收入183万元,总收入25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社全面消除。三是推动山区跨越发展。积极推进西部共同富裕振兴带建设,泰顺、文成列入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一县一策”试点,山区5县列入国家支持浙西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永嘉县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中央补助5000万元,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六)本质安全有效提升。一是深化清廉村居建设。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深化清廉村居建设的实施方案》,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创建省善治(示范)村379个,超额完成46%,居全省第一。二是渔业安全全面重塑。铁腕整治渔业安全,涉嫌帆张网渔船清理、异地挂靠渔船整治、精密智控先行先试建设、海上千万工程建设、网位仪专项治理等5项工作全省领先,治理市内挂靠渔船98艘、省内挂靠渔船369艘、帆张网渔船25艘,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094艘,建设海上千万工程渔船32艘,网位仪整治做法全省推广并列入工信部试点,海上“斑马线”商渔船防碰撞机制全国首创。渔船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66.7%和50%,渔船事故在全省沿海地市中保持最低水平。三是“两非”整治有序推进。稳妥有序、先易后难、分类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审计发现的2.68万亩粮功区“非粮化”问题全面整改到位,粮功区内“非粮化”整治完成51%(5.6万亩),永农内耕地抛荒复耕复种完成58%(其中,粮功区内完成100%),基本达到两年任务过半的要求。四是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989起,移送司法机关28起;查办渔业违法案件1839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81件、人数186人,收缴违禁渔获物5.02万余公斤,农渔业办案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率全省之先开展外市籍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注销、报废变型拖拉机760台,实现变型拖拉机上路安全隐患清零。率全省“破冰”农村宅基地执法办案,化解宅基地投诉举报和信访件271起,立案查处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设住宅案件77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4宗。
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今年虽然增长较快,但总量偏小,劳动生产率全省靠后。二是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奋起直追,但基础相对较弱,离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农业双强虽然已经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但农业发展方式依然比较传统,对引领性的增量项目谋划不足。四是农渔业安全生产作为守牢底线的要求常抓不懈,但基层工作推进不平衡,个别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制和力量配备不足。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我市将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标省里提出的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跑道”,紧紧围绕“稳粮保供、全域美丽、数字引领、改革集成、富裕富足”主题主线,大力抓好粮食生产、海上安全、农业“双强”、未来乡村、农民“扩中”“提低”、乡村改革,积极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方式变革、动力变革。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2.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具体任务是:
(一)以“双强”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种业振兴“510”工程。围绕“一园一城一室一会一龙头”“5个一”平台,加快推进温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一园三区多基地”建设,同步配套启动建设温州农业科技城。大力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泰顺奶牛育种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引导中小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鼓励支持国企、民企、种研院校联合组建种业集团,培育1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种业企业。支持办好南方种业博览会。聚焦花椰菜、花蛤、大黄鱼、奶业等10大地方特色优势品种,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优质新品种培育,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单打冠军,花椰菜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二是着力提升农机化水平。针对山地农机化的短板,大力研发引进轻型、小型化农机,推进文成、泰顺率先突破,打造山地农机化的最佳实践,推进泰顺是全域农机化试点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农机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每个县建设1家以上服务中心。特别是引进大型农机企业,向企业化服务转型。三是持续推进“两带”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更高标准、产业项目植入,强化项目带动,持续抓好“两带一园”建设,提质提标10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谋划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20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80亿元。瞄准种业、科技、农机等头部企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新落地投资1亿元以上农业项目10个以上,持续抓好7个在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升4个已建田园综合体。四是扎实推进产业链培育。围绕大黄鱼、瓯柑、杨梅、蕃茄、铁皮石斛等产业,市县联动推进产业链建设,市级主抓10亿级产业链,县级主抓5亿级产业链,全年培育做强3-5条10亿级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制定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培育计划,重点在预制菜研发、品牌打造、企业主体培育和产业园的建设等方面上下功夫,打造“瓯越鲜风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产业链。
(二)以未来乡村为引领,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一是迭代升级建设场景。全面总结一年来未来乡村建设试点经验,要立足“五化十场景”更加聚焦“三基三主”(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强化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挖掘主题文化,彰显主体风貌,做强主导产业,真正实现未来乡村建设的引领性和群众获得感。二是提速提质抓试点扩面。要立足“两带一园”建设成果推进未来乡村试点扩面,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未来乡村制度和“赛马比拼”机制,开展“一月一督查一通报、一季一评价一观摩、一年一汇报一展示”,提速提质建设未来乡村37个左右。三是持续深化五美联创。深入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千万工程”,统筹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和美丽经济,重点推动美丽乡村标杆示范创建,新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1个、新时代美丽乡村610个,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
(三)以“三位一体”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数字化改革。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服务的高频需求,围绕“一县一品”产业大脑,打造数字农业龙头企业、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围绕未来乡村,打造养老、医疗、教育、治理等实用管用的数字化场景。全面推广“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应用,高质量完成低收入农户帮促、“肥药两制”改革、农村“三资”管理服务、渔船精密智控等试点任务。二是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围绕组织化、一体化、数字化、现代化“四化”建设,推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农服务中心全覆盖和乡镇农合联实体化运作,加快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巩固提升示范乡镇20个,新建示范乡镇10个、示范县2个,新培育省市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提升省市县示范性家庭农场100家,新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5家。三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龙港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无房户跨社区调剂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完善农民建房“一件事”办理系统,启动第二轮万幢农房盘活项目。探索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试点。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广整村流转、委托流转,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市场化运作机制、集体经济增收分配机制、股权流转和有偿退出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
(四)以扩中提低为关键,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一是重抓增量项目促增收。积极创新农业种养新模式,大力推广发展稻渔、稻虾、稻鳖、菜渔等技术,清单化、比拼式抓一批产业增量项目落地,确保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增长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完善联结机制促增收。推进“两进两回”、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创客等新型主体,推动高素质农民创业就业,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8000人。“一户一策”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建立新型帮共体,构建新型主体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机制。加强就业帮扶和返贫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化保障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5%以上,全面消除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下现象,完成异地搬迁5000人以上。三是实施强村行动促增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和“百亿强村”计划,鼓励村集体组建或入股强村公司,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年计划开竣工村集体经济项目800个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到110亿元左右,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45%以上。
(五)以安全发展为底线,大力推进三农本质安全建设。一是加强渔业安全本质建设。部署开展海上安全“春雷”行动,推进海上联合大巡查大执法、“三无”船舶清港、商渔船防碰撞引航、海上智治提升、指挥体系重塑“五大行动”,提升渔业安全本质水平。二是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制,打好粮食保卫战,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68.5万亩和68.25万吨,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硬任务。党政同责抓好耕地保护,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和数字化手段,推进耕地用途管控和耕地“非粮化”整治,完成6万亩粮功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做好7.1万亩市领导经责审计涉及粮功区“非耕地”分类整治举证和2.68万亩省厅审计发现粮功区“非粮化”的后续补充上图入库。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加强重点农产品监督抽检和跟踪评价,农产品定量监测频次达1.51批次/千人;推进农药化肥双减量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