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温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军派驻文成县周山畲族乡官垟村任第一书记。短短两年间,通过引进民宿,开发农事劳作、乡野生活“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茶产业升级、乡村电商平台建设,给偏僻的山村带来生机活力,获得群众真心点赞。
一、背景介绍
周山畲族乡官垟村位于“大水缸”珊溪水库的水源保护地,生态环保要求高,没有工业;只有老人,没有年轻人,甚至没有小孩;只有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是里修内功、外引流量,打响“畲之旅”第一炮。赵军来的时候正逢“畲之旅”项目建设完成,第一批村民改造的民宿初露端倪。形象地说:房间已经整理好、饭菜已经烧好,就等客人来,乡村旅游急需打开知名度。赵军一方面和村民一同打造挖掘旅游体验项目,亲自撰写文案,策划项目菜单,提炼了景观、畲家、农耕等五大类二十多项体验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为完善民宿内外布置,自己上淘宝垫钱帮村民购买物美价廉的装饰品,对畲家风味的餐饮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积极向家人、同事、朋友宣传,和旅游公司、研学机构、摄影协会对接,欢迎大家到周山旅游、团建。半年多时间里,第一个客人、第一批客人、第一个旅游团队、第一个摄影协会先后来到周山。国庆期间,温州小众旅游开发的“向往的生活”成为爆款。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原生态的美食形成良好的口碑。2020年半年时间已接待县内外游客4000余人次,营业额近30万元。2021年,赵军又参与引进并重点培育的一个中高端民宿—稻语小筑,和一名90后的回乡创业青年,把一个废弃的乡村小学改造成一个充满怀旧元素的网红打卡点,还有“沉浸式”的乡村体验。一经推出,包栋订单不断,甚至有江苏、上海等地客人慕名而来,即使在疫情影响下,营业额仍达70万元,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农产品销售30多万元。赵军牵头周山乡与温州研学机构合作的“畲乡游学营”,节假日和暑期推出多期,获得好评,切实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文化质感。
二是大山好物、网络带货,从田间地头走上市民餐桌。官垟村是养生福地,种植茶叶、杨梅、猕猴桃、糯米山药等特色农产品。然而这些大山好物却长期“待字闺中”,无人知晓。2020年秋冬季,村里猕猴桃、糯米山药大丰收,但销路受阻。赵军思来想去,一边积极引流开展“采摘游”,助推农旅融合发展;一边筹划如何减少中间环节让村民直接获利,于是微信团购群、单位群、校友群以及朋友圈成了“大卖场”,私家车变身送货车,将放心好吃的农产品从最初一公里的田间地头,直接送到最后一公里的市民餐桌上。村民的猕猴桃、糯米山药售出2000多斤,收入2万多元。为了保证高山生态农产品销售的持续和稳定性,2021年下半年,赵军带领回乡创业青年开启乡村电商平台。首先立足村子自身优势,以村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猕猴桃、糯米山药、红心柚等农产品种植;其次积极引导和推动电商平台带货,突破传统卖货的思路,把直播基地搬到大山里和田间地头,产品溯源,更直观展示农产品原生态生长环境,半年多时间,销售猕猴桃、糯米山药、茶叶、大米等农特产品100多万元;其三和乡村电商团队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努力把周山优质农产品纳入城市消费者的“日常购买清单”,这种模式可实现多方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三是积极推广、挖掘历史,切实推动周山茶产业升级。2021年春节,周山畲族乡的茶农们就迎来了农忙时节。那里海拔300-500米,生态环境极其适合茶叶生长,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醇厚。但是因为缺少龙头企业支撑,管理和经营水平不高,茶叶采摘、加工技术粗放,导致周山茶叶面临“品质好销售难、附加值低”的困境,赵军深入走访调研,调动各方资源,合力推动周山茶产业发展。3月份请来全国技术能手、省百千万优秀人才、一级评茶技师、茶学硕士杨柳前来考察、出谋划策;3月下旬,开始通过微信朋友圈,积极推销物美价优的周山茶叶;4月份携带出产的新茶拜访资深茶友,在世界温州人家园向茶友推广新茶。赵军既做推销员,又做财务员,既完成售前客服,又要做好售后反馈。虽然辛苦,但是可以让茶农先收款后发货,积极性提高,也能保证客户有良好的购物体验,成为回头客和宣传者。一年时间帮茶农带货1300多斤,价值超30万元,覆盖全乡100多户800亩茶园。2021年下半年,赵军亲自跟踪培育的周山乡枫树坪茶叶加工厂,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和能力,实现茶叶种植、加工、包装、入库、销售无公害操作,最终通过SC专业认证,该茶叶专业合作社还被评为“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赵军努力推动“合作社基地+品牌+市场”的经营模式,与茶农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并和乡村电商平台合作,网络直播带货,提高了文成周山茶叶的市场认可度与竞争力。
在工作中,赵军还发掘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山乡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曾引起轰动,被省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先后前来学习取经的人有十余万,成为温州市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当时漫山遍野种下了鸠坑种的茶苗,其中仅包山底村就在荒山秃岭上开出了415亩茶园。赵军查询史料、走访调研,还原历史,对接浙江大学校友会,加强地域品牌宣传和“大寨老树红茶”的文化传播,努力推动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品质的大寨老茶早日被世人了解和熟知。
三、突出成效
两年间,赵军坚持驻扎一线。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和乡村休闲产业,带动乡村创收150多万元;推动网络带货和乡村电商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150多万元;做深做实高山生态茶产业,实现SC专业认证,挖掘传播高山老树红茶的故事,辐射全乡100多户茶农800亩茶园;坚持“党建+”理念,通过党支部共建等形式构建长效帮扶机制,与温州5家医院和多家慈善组织发起20多次义诊和志愿者活动,帮助减免医疗费用20余万元,获得学习强国、浙江省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四、思考与感悟
派驻两年的实践,赵军对乡村振兴有更深的思考。首先乡村空心化问题。当前乡村老人居多,农村劳动力基本在55岁以上。青壮年外出打工,年轻人回乡创业存在太多羁绊。其二是基层组织领导力不足问题。村干部受学识、思想和能力限制,缺乏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能力、魄力和手段。其三是专业人才和产业带头人匮乏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十分短缺,导致难以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打造优质农特产品、推动产业发展。所以特别期待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同时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建议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为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铺路搭桥,用政策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