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是根和魂。洞头区北岙街道东沙村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渔港资源和特色的海渔文化。在如火如荼“海上花园、乡村振兴”实践中,结合东沙港(东沙村)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等项目建设,建议精致地导入植入文化元素,助推“和美乡村”和“东沙不夜港”,以此更高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为什么要精致导入文化元素
东沙渔港作为温州千年商港、海上丝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曾演绎过一段段辉煌盛景。2003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来洞头考察东沙渔港,“东沙工程搞得好,是为民的,钱花在这上面是应该的”。近年来,东沙港建设发展和整治提升取得较好成效,避风港创建花园渔港,精彩蝶变为全国最美渔港之一,在保障过往渔船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东沙环渔港示范带、示范点的文化精致精美不够,文化元素嵌入公共空间不够协调,活动水平档次不高、特色不明显。为此,制定规划、编制计划,选择若干个乡村文化提升项目示范点,结合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元素的高品位植入、高水准导入,既必要、也是必需的,可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广带动作用。
二、如何精致地导入文化元素
在“和美乡村”示范点中,精致地导入或植入文化元素,从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来看,应分为视觉元素和行为元素。体现在“品位较高的农村特色建筑,富有野趣的乡村生态和绿化植被,基于原生态又经过专业设计、专家智慧的乡村元素(如建筑改造、园林设计、文化构建、公共宣传、墙绘美化等)”。要根据不同的乡村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
具体地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庄的公共设施,如村两委办公地、文化礼堂、文化提升项目等,按照“精建精美”要求,进行再改造再提升。二是村庄的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请有创意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实施本土化、有文化的改造。三是村庄的绿化美化,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公园化,可以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种果树花草、漂亮的农作物。四是精致文化导入寻常巷陌、导入千家万户。民居的房前屋后、窗台庭院等,具备条件的,可引导其进行特色化改造,专家设计、村民自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五是村庄的各类活动,提倡健康向上,提倡传统特色,提倡村民参与。可由市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部门,定点打造各具特色、差异化的载体活动。
三、用什么样的模式导入(以东沙村文化提升为案例)
为更高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助推“和美乡村”和“东沙不夜港”,建议加快文化提升项目建设,进一步挖掘渔商文化、导入文化元素,营造“海韵东沙·商行四方”新场景。
(一)加快打造东沙300年大榕树文化景观圈。上世纪中后期,一首《渔家姑娘在海边》从北沙乡唱起,继而红遍大江南北:“大海边哎,沙滩上哎,风吹榕树沙沙响……”,其原型就是东沙村的大榕树。当前,洞头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全力推进“东沙不夜港”,东沙村连片组团整体提升项目也纳入东沙港风貌整治及景观提升规划。为进一步提升大榕树文化,要求结合“未来乡村”建设,围绕古榕树核心景观圈提升,加快构建“一中心、一广场、一环线”村落发展格局,加快打造东沙榕树会客厅精品项目和特色产业发展。
(二)围绕陈进宅文化提升,打造“商埠古巷”新景象。千年东沙,渔商名埠。东沙是历史文化古渔村,村因港而兴,埠因人而旺,“藏风纳气、四水归堂”,“东拥山峦、西迴沙鹭”,成就东沙一片风水宝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以渔商文化为主的东沙古渔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旅程。一要以刚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为契机,充分利用“东沙不夜港”、“和美乡村”建设机遇,以更大力度推进东沙村风貌整治和景观提升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文旅融合的共富村庄。二要围绕陈进宅文化提升项目,进一步延伸拓展陈进宅文化展阵的室外空间,讲好”海韵东沙·商行四方”的精彩故事。三要恢复东沙历史古迹记忆点,打造“商埠古巷”新景象和新业态,点燃“海上花园”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三)弘扬妈祖文化,谋划推进妈祖文化主题公园。重新塑造东沙港旅游整体形象,树立东沙妈祖文化旅游的品牌与知名度。打造洞头旅游精品线路,谋划推进包括仿古妈祖文化街区、妈祖宫顶森林公园区、东沙港海洋休闲运动体验区建设。一是按照文保相关规定,合理规划整治妈祖庙建筑周边布局、大型露天妈祖塑像、妈祖文化广场、妈祖塑像朝拜路等。二是恢复修缮东沙老码头、东沙老街巷、老供销社粮站、渔行等建筑,建设妈祖养生馆、餐饮购物场所等。着重开发妈祖平安节、迎头鬃仪式及养生系列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亲身体验与康体养生的功能。三是利用东沙后山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总体规划建设森林公园,配套建设妈祖朝拜路沿路妈祖文化主题雕塑群、长廊等。四是配套建设登山游步道和水库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海岛旅游的传统形象,树立旅游目的地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