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我市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四大振兴”和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狠抓乡村振兴“六大突破性抓手”,大力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动“三农”工作加速变革重塑,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277.5亿元,同比增长4.8%,增加值181.7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全省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82元,同比增长7.4%,增速全省第3。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乡村建设、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国之大者,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年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一是粮食生产扩面增量。出台粮食产销政策,加大种粮直补力度,市本级粮补资金提升到1600万元、规模早稻每亩提高了100元,早稻和春旱杂粮面积、产量分别比去年增加2.49万亩、0.63万吨,粮食播种面积169.88万亩、产量13.8亿斤,创近10年新高。二是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出台能繁母猪临时性救助政策,在5个县(市、区)推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能繁母猪保有量8.01万头,生猪出栏89.73万头,同比增长6.2%。大力发展黄鱼发展和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71.5万吨,增长7.9%,创历年新高。三是耕地整治稳步推进。专班化推进耕地抛荒和粮功区“非粮化”整治,全面完成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抛荒整治,完成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6.04万亩,强势翻盘提前一月完成“非粮化”整治工作。建成高标准农田16.36万亩。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项目平台。把乡村产业发展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强化农业招商引智,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预制菜产业系统推进。制定“一城十链百企千亿”行动计划,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引入产业基金10亿元,建设预制菜产业园8个,培育预制菜企业300多家,组建预制菜产业研究院和产业联盟,建设东西部预制菜产业展销中心3个,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5个,开展预制菜营销“八进一出”、评选推广“十强百品”等系列活动,工作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部长点赞,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均作出批示肯定,省农业农村厅发文予以全省学习推广。二是招商引智有效突破。大力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绘制产业链精准招商“一张图”,建立“一产业一专班一主平台一项目库”机制,建立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招引重大农业农村项目63个、总投资超400亿元,其中第二季度集中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211亿元。启动建设6个都市农业公园,实施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310个。三是“双强”行动成效明显。制订《温州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6)》,泰顺一鸣奶牛省级重点实验室入选全省农业“双强”十大重点突破试点,并成功繁育首例遗传改良“胚胎牛”;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登记各类地方品种近800份,乐清雁荡麻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并公示。神鹿种业、浙江科诚入选省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特色农机研发取得突破,“黑蜻蜓”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研制生产出全国首台油电混合植保无人机。26个省级“双强”项目争取省补资金6748.5万元。
(三)聚焦宜居宜业,持续推进美丽乡村迭代升级。以未来乡村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快建设美丽共富乡村。瑞安市等6个县(市、区)荣获2022年度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一是未来乡村扩面提质。出台未来乡村建设标准导则,制订乡村建设“三基三主”十大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市领导挂钩、县级党政“一把手”领办和市级督查通报、比拼亮晒等工作机制,建设未来乡村55个,入选省级试点和创建名单47个,建成省级未来乡村38个,建成首批省级“一老一小”服务场景10个。二是村容村貌有效提升。实施村貌整治行动,整治首批行政村600个,谋划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两最三比”活动,每月开展村貌“十大乱点村”曝光,动态比选出市级村貌整治“最干净乡镇”“最差乡镇”各15个,“最美田园”“最脏田园”各15个;县级村貌整治“最干净村”“最差村”和“垃圾分类优胜村”各232个;镇级“宜居最美庭院”3280户、“卫生最差公厕”364个。我市村貌整治做法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衡量标准地方视频座谈会上作典型交流。三是“三大革命”不断拓展。建成垃圾分类处理村2951个,标准化运维污水处理设施3159座,改造提升规范化农村公厕10819座,创成省级星级公厕560座,其中省级示范性公厕50座,实现行政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污设施标准化运维和公厕规范化管护三个全覆盖。乐清市等6个县(市、区)获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质县(市、区),鹿城区藤桥镇南岸村等40个村获评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四)聚焦创新赋能,打造集成改革标志性成果。以强村富民为目标,联动打好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一是“三位一体”改革全域深化。全省“三位一体”改革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在北京举办“三位一体”改革理论成果论证会。深入推进合作社清理提升和“三位一体”示范创建,清理合作社1675家、提升416家,巩固提升示范乡镇21个、新建19个。瑞安“三位一体”试点项目入选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第二批试点。二是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全面实施。推进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完成清产核资和承包地确权颁证,承包地合同签订和颁证率达99%以上,强村公司调研报告获市委刘书记和组织部张部长批示肯定。组织村集体经济集中开竣工项目738个,开展村集体经济审计2850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5.3亿元、经营性收入84.7亿元,分别增长16.2%、21.6%。推进“标准地”改革,土地规模流转率达67%,乐清、泰顺获批省级县域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双激活”改革试点,激活农房3655幢,激活面积83.71万平方米,带动社会资本31.04亿元,农户增收3.37亿元,村集体增收8421.02万元,带动农户就业12007人。加强农民建房规范审批,审批宅基地7088件,实现农民建房“一件事”办理。三是数字化改革成效显著。迭代升级“温州乡村产业大脑”2.0,汇聚各类农业数据214类,26个数改项目承接省厅“先行先试”试点,32个未来乡村上线浙里办“我的家园”,瑞安、龙湾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苍南私屠滥宰“一件事”纳入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洞头“数智渔业”获省数字乡村十佳应用。建设数字农业工厂31家,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165家。苍南县、平阳县、永嘉县获评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乐清市获评省数字乡村十佳县。
(五)聚焦增收致富,系统发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以提升低收入农户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统筹系列增收举措,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帮扶机制有效建立。实施低收入农户“遏增量优存量”行动,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提质扩面,实施折股量化项目306个,惠及低收入农户3万多人,折股量化工作做法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批示肯定。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16930元,增长15.6%,增速全省第2。二是兜底政策有力保障。推动全市低保标准调整到1035元,完善低收入农户收入免计政策,扩大异地搬迁政策惠及面,并上升为省级政策,启动新一轮“安居圆梦”工程,全年完成异地搬迁5572人。三是中等群体逐步拓展。出台《乡村人才振兴“553”行动的实施意见》,启动千名农播培育计划,成立农播联盟,促进4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主播、MCN机构合作运行。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建省级实训基地5个、农民田间学校36家,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30111名。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创建农创客创业园5个,培育大学生农创客3209名。
(六)聚焦除险保安,全面加强“三农”本质建设。把渔业除险保安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隐患整治和本质建设,全面营造“三农”发展良好环境。一是渔业安全全力抓牢。开展“春雷行动”“八江禁渔”、平安护航二十大等系列行动,推进隐患大排查、技能大培训、海上“千万工程”建设,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34艘,培训船员3459人,安全警示教育5281人次,打造“引领船”163艘、整治船696艘。抓好渔船疫情防控,全面落实渔船“进出港”核酸必查、定点上岸、日报告和干部包干负责等制度。二是防汛防台高效应对。完善防汛防台防旱应急预案,举办渔船防台应急演练,扎实做好11、12号台风防御工作,两次台风转移在外渔船1162艘,查处私自出海渔船5艘。三是农产品安全有效保障。加大农产品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力度,开展主城区家禽“杀白上市”百日攻坚,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全市立案查处农业违法行为476起,移送司法机关13起,取缔非法活禽交易宰杀点21处。
与此同时,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全省“两个先行”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要求,我市“三农”工作还有不少短板。一是农业层次低。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形态相对单一,农村人才比较缺乏,创新型、引领型、大体量的农业主体和项目少,农业产值总量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二是乡村风貌乱。乡村山区面积大、历史欠账多、乡村重建设轻运营,一些村庄规划建设杂乱无章,公共设施运维水平低,村貌特色不突出,环境死角、盲区、疮疤在部分地方相对比较突出。三是收入差距大。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率不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特别是山区5县农民收入低,与省内先进地区差距较大,低收入农户群体大,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人员占比高,自我发展能力弱。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市“三农”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两个先行”的大场景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条跑道”和守牢“一条底线”,全面推进农业“双强”、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等行动,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和美乡村样板市和农民农村共富先行市。主要任务是:
(一)大抓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市
1.全力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统筹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一是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层层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优化粮食生产政策,稳步提高早稻规模种粮补贴标准、早稻订单收购价格和水稻完全成本保额标准,压茬抓好春耕备耕、早晚稻生产、秋收冬种,推动粮食生产扩面增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同步增长,分别达到171万亩和13.9亿斤以上,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二是大力推进重要农产品保供。积极谋划生猪养殖增量项目,加快推进瑞安、苍南两个十万头规模猪场投产,以及永嘉十万头和龙港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建设,实现生猪产能提升,力争全年生猪出栏新增10%以上。大力发展渔业海上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全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8000亩以上,积极争取龙港、洞头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获批。落实市对县“菜篮子”责任制考核,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和山地特色蔬菜,适当扩大城郊速生叶菜生产,蔬菜面积稳定在107万亩以上。三是大力强化耕地保护。深入抓好耕地“非粮化”整治和改造提升,落实“耕地智保”“浙农田”等数字场景动态管控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43万亩,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2.全力推进“六个一”产业发展。围绕“一盘菜、一条鱼、一根草、一杯奶、一个果、一片叶”,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是编制产业规划。逐个编制“六个一”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政策。二是搭建产业平台。加快推进“一县一省级以上产业平台”建设,年内建成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和市级田园综合体10个,其中,苍南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验收,争取新增乐清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文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个平台。三是培育产业龙头。围绕培育壮大“六个一”产业主体,积极推进产业企业招引、小微企业升规、龙头企业上市、头部企业壮大,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建设规上企业80家、亿元企业20家。四是建设产业项目。深入开展农业项目“双招双引”活动,继续举办集中签约仪式,全年招引科技型、创新型、数字化的“六个一”产业项目30个以上,投资200亿元以上,落地建设一批植物工厂、未来农场项目,强化跟踪服务和督导考核,建立“月评价调度”工作机制。五是拓展产业渠道。大力推进农播电商发展,深化千名农播培育计划,组织农播“个十百千万”系列活动,举办温州农播超级联赛,启动建设10个县级农播共享基地,持续开展百名农播乡村行活动,开展农产品直播培训1500人次以上,带动万场农产品直播带货。加快推进预制菜营销“八进一出”体系建设。
3.全力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围绕农业“双强”三年大跨越目标,重点抓好“五个一批”,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一是培育一批优势种业。实施现代种业“5655”工程(围绕五大种业领域、聚焦六大优势物种、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五个高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良品种、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打造现代种业高地。二是打造一批科创平台。强化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省内科研院校战略合作,建好奶牛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新建一批博士创新站、种业研究院。三是建设一批农事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农事服务中心规划布局,力争涉农县全覆盖,重点建设瑞安曹村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平阳昆阳农事服务中心、文成高山农事服务中心,提升改造乐清浦岐农事服务中心。四是做强一批人才支撑。实施乡村人才振兴“553”行动,重点培育企业科技人才、农技推广专家、农业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队伍,培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100名以上、回引乡贤能人5000名以上。五是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持续推进优势品种培育、省级实验室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大抓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样板市
1.聚焦示范引领,高水平打造一批精品村。实施乡村建设“三基三主”十大工程(乡村“头雁”培养工程、“问题村”强基惠民工程、乡村新基建工程、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乡村医养水平提升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浙南民居建设样板工程、“一村万树”示范村和“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工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和千村故事传承工程),落实“一村一方案”,高水平建成一批在全省具有引领性的和美乡村。每年续建和新建各类示范村200个左右,同时,落实示范村创建县(市、区)书记、县长等四套领导班子成员牵头领办机制。
2.聚焦组团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连片村。突出党建引领,以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未来乡村为基点,以一条线、一个片为整体布局,整合若干个乡村实行“规划共绘、产业共富、环境共美、设施共享、文化共通、四治共融”,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示范线,打造乡村共富共同体。与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党建联建、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党建示范片以及交通部门主抓的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相结合,打造和美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20个、覆盖行政村100个,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加快构建“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新格局。
3.聚焦全域整洁,高标准整治一批后进村。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聚焦农渔业生产资料乱堆放、房前屋后乱搭建、墙面乱涂画、垃圾清运不及时、公厕保洁不到位、边角地失管、家禽散养、杆线杂乱、河塘沟渠脏乱、公共场所无序等乡村环境十大问题,以乡村风貌后进村整治为重点,实行风貌落后村“每季一百,逐一核验,闭环管理”批次推进机制,每年集中整治落后村400个,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持续攻坚,基本实现村貌整治行政村全覆盖。
(三)大抓强村富民,打造农民农村共富先行市
1.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探索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路径,实施“百亿强村”计划,推行“飞地”抱团和党建联盟组团发展模式,规范强村公司运营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出台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建设全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对全市20%以上的村社开展财务审计轮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建项目400个以上,投资额50亿元以上,实现全市所有村社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4万元以上,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比例达到55%以上。
2.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坚持合作与联合,突出规范提升合作社(联合社)、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完善金融支农体系重点,持续深化合作社规范提升三年行动,加大中蜂等重点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孵化培育力度,推进“组织、生产、产业、市场、利益”“五大联结”的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动力创新,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加快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20家,提升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实现90%以上的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组织。制定“三位一体”地方标准,加快“三位一体”地方立法。
3.深化“三块地”改革。有序推进乐清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试点。支持乐清市、泰顺县和瓯海区泽雅镇等10个乡镇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建成农业标准地5万亩,实现投资10亿元。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一件事”联动机制。稳慎推进龙港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治理试点,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改革,探索宅基地调剂、自愿有偿退出、农民集中建房、联合合作建房等激活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宅基地资格权“权票”制度,全年盘活闲置农房3000幢以上。稳妥探索乐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4.深化数字乡村建设。围绕“数字农业增效、数字服务提质、数字基础提升”,加快农田、渔船、养殖厂、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未来农(牧)场、数字农业工厂。培育和引进数字农业技术人才,建立农业数字化培训体系,大力支持直播带货、社区团购、云展销、云洽谈等“农播电商”新业态,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20亿元。迭代升级“三位一体”智慧共富应用(瓯农慧)2.0版,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数字化便捷服务。
5.深化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健全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返贫实时预警机制,守住不发生返贫底线。建立精准化共富帮扶机制,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安居圆梦”异地搬迁帮扶、折股量化项目帮扶、村集体收入分红帮扶、新型“帮共体”帮扶,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政策兜底帮扶,机制化、多渠道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全年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5%以上,全面消除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1000元以下现象。
(四)大抓除险保安,坚决守牢“三农”工作底线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坚决守牢除险保安底线,加快推进本质安全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领域除险保安攻坚战。一是重抓渔业安全。推进涉海涉渔系统治理八大行动,深入实施海上“千万工程”,全面推进渔船隐患治理提升、职务船员配备、定人联船制度落实,联合开展商渔船防碰撞整治、海上执法打击,推进渔业安全本质提升。二是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加快推进配方肥替代平衡肥、化肥农药减量,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推动家禽“杀白上市”立法,深入开展饲料、兽药、生猪屠宰等领域监督执法。三是统筹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聚焦薄弱环节、重点时段和关键地区,紧盯“一老一小”、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落实落细“一对一”“五包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