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而同样以“鲜”闻名的还有温州早茶,它新鲜、鲜美,唤醒了浙江的春天。2月24日,首届中国•温州早春茶大会在平阳举办。
“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统筹共同发展。本次盛会旨在加强中国早春茶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和推广温州早茶品牌,为早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
如何让中国的早春茶品牌叫得更响、产业做得更大?这是在温州举行的这场大会的题中之意。
温州茶,天下鲜
2023年,温州共有茶园总面积28.79万亩,较2022年增长5000亩,茶叶总产量7420.15吨,总产值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869吨,产值近11.9亿元,产量与去年持平,产值同比增加9%,约2亿元。
目前,“温州早茶”作为温州市域公用品牌,旗下有泰顺三杯香、平阳黄汤、永嘉乌牛早、乐清雁荡毛峰、苍南翠龙、文成贡茶、瑞安清明早、瓯海黄叶早等“一县一品”区域茶叶品牌,温州早茶产业已进入县域品牌群雄并起的时代。
但从全国来看,根据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我国共有133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又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江南产区品牌数量最多,共66个。
面对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以及“龙头企业实力不足、市场科技赋能重点不明显”等现实问题,“修内功、借外力”势在必行。
借外力,拓空间
借外力,首先要向上争取空间。十余年来,温州早茶节每年一办,已在温州市民中形成了一定的美誉度,到鹿城的松台广场买新茶成了不少温州茶客的习惯。不同以往,此次大会规模更大。按照会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的合作协议,接下来的盛会将由该三家单位长期共同举办。此外,绍兴新昌中国茶市与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签署举办推介活动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将拓宽温州早茶的发展空间。
借外力,还意味着“抱团取暖”。此次大会邀请四川宜宾、贵州晴隆、广西三江等三大中国早春茶重点产区的相关从业人员参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博士说,中国早春茶产区各有优势,各有独特的文化和品质特征,各美其美,并非简单的市场竞争关系。正因为“早”,中国早春茶产量少,稀缺性突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早点尝鲜的需求,因而市场上特别紧俏,早春茶产区大可抱团合作,结成联盟,联合推广,共同发展。
借外力,还要搞跨界。头部电商企业与温州茶企签署销售合作协议,“点亮乡村”温州农播客代表与百家茶企代表签署线上销售合作协议,突破传统茶叶面向中年客户的纯销售模式。
修内功,促创新
借外力之外,还要兼修“内功”。
温州的“内功”有其渊源。永嘉的乌牛早茶树品种,即嘉茗一号,是中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自上世纪80年代陆续被引种到全国各地,目前种植面积在全国达100多万亩,本次参会的贵州晴隆就种植了1万余亩。温州还有本地良种如瓯海黄叶早、瑞安清明早,平阳特早、香菇寮白毫等,可见,温州的茶叶资源有优势。
会上还发布了《温州市茶产业高质量三年发展行动方案》。接下来,温州将锚定“市域做大、县域做特、品类做精、整体做强、茶农共富”的发展目标,实施早茶品牌创响、龙头引育培强、产品提档提质、业态融合创新、早生茶树种业振兴等五大工程,以名优绿茶为主导,推动多茶类协同发展,提高绿茶标准化水平,支持发展温州黄茶,支持创制温州红茶特色系列产品,支持创新开发新茶饮和衍生产品。
在2024年,温州将主要推进十大茶文化活动、十大茶产业发展项目、十大科研攻关课题,其中十大科研攻关课题均由省级乃至国家级茶叶科研队伍指导。
此外,今日下午一场干货满满的“温州论茶”开堂授课,将从科技支撑、品牌文化、消费趋势等角度深度解析我国早春茶(温州早茶)发展的特点、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将以《茶叶质量安全》为题开课。
本次活动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主办,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平阳县人民政府、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