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内信息
浙江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公布,温州2个案例上榜!
发布日期:2024-05-27 16:1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委农办秘书处

日前,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发布2023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我市《温州市创新“多元并存”模式 奋力打造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新标杆》《瑞安市创新合作社运营模式 高水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2个案例上榜。

城乡整合发展案例

温州市创新“多元并存”模式  奋力打造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新标杆

温州农村产权服务平台自2012年12月开始运行,2015年底顺利实现线上交易全市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2万多宗、交易总金额210亿余元,居于全省前列。

一、统分结合,打造多元化产权交易平台。建立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委员会,组建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支持各县(市、区)自主建设农村产权服务分中心,系统构建自上而下、分级联动、贯通管理的“1+9+N”三级服务体系,打造全域平台。依托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销社(农合联)、中介代理行业等成熟载体,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企业、行政机关等多元建设模式,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二、专业规范,完善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通过公开招募吸引评估、拍卖、金融等机构作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会员单位,并联合金融、法律、财务等机构,创新延伸农村产权信用担保贷款、农房交易法律见证等衍生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建设标准、业务规范等“六统一”基础上,制定和修订《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细则。制定全市统一的标准化文本,有效提升基层交易的服务、流程和数据规范性,保障各级市场同频共进。

三、数字赋能,搭建高效化农村增收载体。大力推进网络竞价、网络拍卖等新型交易模式,云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已完成线上交易近1200宗、15.6亿元,溢价金额达1.3亿元。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等13类产权纳入流转交易范围,近三年全市共成交盘活农村产权2900余宗,成交率达70%以上。创新建立风险自动预警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到期合同、低价合同、无凭据审批等“微腐败”风险,2023年共推动3107个资产处置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

四、民主监管,创新现代化基层治理方式。明确产权项目交易方式、挂牌价格等必须经村集体决议方可入市流转,涉及资产转让的必须进行评估。探索推动“在线民主议事大会”,并采取“互联网+村集体经营资产公开处置”、底价密封式竞价等新型交易模式。实行交易信息审查机制,明确单宗合同年平均交易额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需全部进入平台体系,并经乡镇(街道)、产权服务中心审核后统一公开发布。创新推出《产权交易鉴证书》,支持将《鉴证书》记载成交价作为抵(质)押融资标的资产的价值评估之一。

1467954095.jpg

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云平台


和美乡村建设案例

瑞安市创新合作社运营模式  高水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瑞安市创新工作机制,将易腐垃圾就近发酵处理作为核心目标,考虑农民文化、语言和习惯,采用合作社模式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三年获评“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称号,受到中央媒体报道和专家肯定。

一是深入调研分析难题。自2015年起,瑞安市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垃圾分类难题主要在于农民没有分类习惯、不知道怎么分类、经费不足等,抽丝剥茧研究难题,对症下药。

二是合作社模式破解难题。2020年起,在桐浦镇率先建立垃圾合作社,到2023年覆盖10个乡镇220个村社,服务42万村民。根据“一站一社一站长”原则,配备分拣员、站长和合作社负责人,推进分类工作。建立处理设施,采用易腐垃圾就近发酵处理,配备成肥机等设备,提高处理能力。

三是健全宣传考核机制。利用方言宣传,简化分类方法,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制定考核机制,通过“户与户比、村与村比、镇与镇比”三级竞比机制,对优秀村进行奖励。探索农村人居环境物业化管理模式,推动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提升。

10016773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