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04/2024-00127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4-07-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4-08-02 11:07 字号:[ ] 来源:温州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进立”,聚力“创改开”,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引领,全面实施“兴村九大行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市列入中央农办“三农”工作7个基层联系点之一,高质量承办全国农村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居全省第4位。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稳面积、提质量,粮食生产压茬推进。承办全省冬闲田多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现场观摩培训会,4种模式入选全省十大冬闲田多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全市早稻播种面积增长8%,小麦、油菜面积、产量再创新高。抛荒地和冬闲田“两项整治”任务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2022年项目竣工验收率、2023年项目建设任务完工率、2024年已批复项目开工率均达100%。

(二)强科技、促创新,设施农业生态高效。鹿城藤桥(种业)、乐清大荆(铁皮石斛)、洞头鹿西(大黄鱼)、平阳昆阳(稻虾)、苍南灵溪(设施蔬菜)等10个农业“双强”先导区初见成效,农事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3个农事服务中心模式入选省级案例,乐清蒲岐农事服务中心获五星级认定。成功举办浙江番茄新品种大会,年产量2000吨的温州农科城数字化植物工厂与蔬菜保供基地项目投入试运营。制定出台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意见、专项行动方案、资金奖补细则和评价办法,设立收储主体和离田利用项目专项奖补资金,建成省级标准化收储中心3个、区域性收储中心9个。

(三)搭平台、招项目,乡村产业提能升级。“六个一”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乡村“土特产”持续壮大,12个农产品入选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数量全省第1。成功举办2024温州名特优农产品迎春大联展和首届中国·温州早春茶大会,预制菜科创园开工建设,成立大黄鱼产业联合会,雁荡山铁皮石斛获批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洞头无网声波海洋牧场、一鸣全产业链等4个案例入选全省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成果案例。苍南入选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建设名单,苍南马站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挂牌成立。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两重”“两新”建设,建立乡村投资(招商)项目推进机制,谋划项目150个,年度投资128亿元,在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集中签约重大项目36个。

(四)优环境、强融合,和美乡村全域提升。扎实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77个项目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投资强度全省第1,远景苍南零碳产业基地入选省标志性项目(全省2个),我市在全省城乡提升工程部署会上作交流发言。扎实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洞头、乐清列入省级试点,创新推进农房集中连片改建,1-6月盘活闲置农房1923宗。新谋划建设“一县一带一片”示范区12个,建设项目169个,投资完成率达67.6%。按照“十不十宜”标准,高质量整治风貌落后村200个。37个村入选省第四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数量全省第2。创新实施点亮乡村六个“百千”行动,组织开展“过大年”“去村游”“播乡村”“品乡味”“乐赛演”“来创投”等主题活动,以市场化运营为抓手加快激活乡村内生活力。

(五)抓改革、促共富,强村富民多点发力。扎实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专班化推进村级债务、工程、合同和强村公司问题排摸、整改,建立“一村一榜”制度,累计排摸村级债务总额64.75亿元、村级工程2.78万个、村级合同5.14万份、强村公司267家。推动集体经济集中开工项目440个,1-6月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7%,农村产权市场建设入选全省农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持续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建设“联农、兴业、共富”试点单元,瑞安金川高山有机稻米合作社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加速培育“现代”新农人,建设“浙农英才”工作站4个,培育农创客761人、乡村实用人才2849人、现代“新农人”1.3万人,持续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乐清获首批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全省2个),苍南番茄师傅获评全省首批“浙农智富”品牌。深入实施“遏增量优存量”行动和“四增一减”计划,低收入农户“益康保”实现全覆盖,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居全省前列。

(六)防风险、除隐患,安全底线守牢筑稳。构建完善农业农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县指挥响应与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局领导包联制度,强化汛期安全隐患排查与防灾减灾。开展“三无”船舶大起底大整治行动,整治“三无”船舶1.38万艘;加快推进小型渔船“三权分置”“拆大建小”等改革试点,全省首例渔船融资租赁协议落地苍南,额度高达1.5亿元;实施“千船演练、万船培训”行动,举办首期“渔二代”培训班;成功承办“亮剑”2024年全国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启动仪式。全力配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完成595家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隐患排查,共办理信访件18件、调阅资料2份。

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举措

2024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总体部署,紧紧锚定争当深化农村改革排头兵目标,把握好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三个着力点,扎实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一体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的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打造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样板。

(一)实施城乡融合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构建以县城(特大镇)为中心、以30个中心镇为重要节点、以500个中心村为重要腹地的“135”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体系,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七大能力”。全面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在全市推行居住证和居住时间跨区互认转换改革,落实“省级共性+市县个性”积分制度。以城乡重点道路为骨干网,以县域内重点村、精品村等重要区域为关键节点,以未来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产业平台为基础,联动城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实施“规划共绘、产业共富、环境共美、设施共享、文化共通、四治共融”六大行动,打造“一县一带一片”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系统化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永嘉县大若岩镇国家级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服务。统筹推进乡村地区空间规划管理全覆盖,全面开展“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和后续管护,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产粮大户扶持力度,有效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提升蔬菜、生猪、水产品等重要农副产品综合产能,确保供给安全、价格稳定。建立健全“1+12+N”的三级农村产权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与监管机制,推动温州市产权交易云平台规范管理。

(三)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坚定扛起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策源地的使命担当,以“联农、兴业、共富”为指导,以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建设为抓手,推进“点、链、群”型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三位一体”体系建设。探索发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农业产业联结合作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机械化操作、标准化种植、工厂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设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经营链条,引导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推动多元经营主体合作共赢,让农民充分共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收益。

(四)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打好强村富民“四套组合拳”,扎实推进瓯海、乐清、瑞安、永嘉、泰顺等6项省级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集体建设小微企业园模式试点,推进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发展机制。持续深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扩面提质。深入实施“六个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和点亮乡村“百千”行动,做优做强乡村“土特产”,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加快建设“新农小院”,持续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双强”先导区,推进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集成示范,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五)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模式,总结推广龙港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建立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农房建设管理数字化运行。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进乐清、泰顺省级农业标准地试点和10个乡镇试点。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扩大乐清试点入市地块调查摸底,引导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改革。深入实施“瓯越先锋·头雁领航”计划,扎实推进“共享社·幸福里”重点单元建设。大力推进“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乡村治理“五个一”行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土地仲裁与司法衔接。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引领“高效办成一件事”向乡村延伸。推进苍南全国小型渔船“三权分置”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渔船管理模式。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有力有效推进“兴村九大行动”,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市域样板,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一)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推动粮食单产提升。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精量化播种、精细收获减损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动“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扩面提升,试点推进海水稻种植。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利用。全面落实“田长制”,巩固抛荒整治成果,加快推进美丽田园和都市农业公园建设。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百千”工程,协同推进“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三是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设施蔬菜“135”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保供型、精品高效型、工厂集约型设施蔬菜产业。推进生猪规模场建设和立体化改造提升,能繁母猪保有量保持在7.3万头。加快落地大黄鱼养殖、海洋牧场等项目,新增稻渔种养面积1万亩。

(二)做深做透乡村“土特产”文章。一是大抓“六个一”产业发展。聚焦“一盘菜”“一条鱼”“一根草”“一杯奶”“一个果”“一片叶”,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十链百亿”全产业链。持续加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二是推进“两重”“两新”建设。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深入实施现代种业“5655”工程,扎实推进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攻坚行动,高水平打造农业“双强”先导区10个。三是培育现代“新农人”。聚力“十路”人才引育,加快打造百名领军人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现代“新农人”“1111”乡村人才矩阵,培育“头雁”120名、农创客1900人。

(三)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整治提升乡村风貌。深入实施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扎实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落实落细乡村建设“十不十宜”指南,建成省级未来乡村20个,全年整治风貌落后村400个。二是推进组团连片发展。点线面结合推进和美乡村联建联创,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打造“一县一带一片”示范区12个。三是提速城乡提升工程。全力打好“提升城乡七大能力”组合拳,加快推进强城、兴村项目和省级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

(四)加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一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点亮乡村六个“百千”系列活动,深化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措施,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职业经理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所有村社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5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二是持续深化“三位一体”等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县建设,建设试点单元30个。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农房3000宗以上。推进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三是开展低收入农户综合帮扶。完善防返贫预警响应机制,落实落细共富工坊、折股量化等举措,力争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5%。

(五)守稳守牢农业除险保安底线。一是坚决守牢涉海涉渔安全底线。巩固“三无”船舶整治成果,坚持视线内船舶和视线外船舶“两手抓”、渔船隐患排查和渔民素质提升“两手抓”,加快推进老旧渔船更新改造。二是全力攻坚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用全链条管控机制,推广“秸秆换肥”“秸秆换肉”等新模式,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0%以上。三是抓好“三清一促”问题整改。建立健全问题建档立卡销号机制,通过领导包案、专家指导攻坚重点村社,全面完成“四类”问题整改。四是统筹强化农业农村安全。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农机作业、农村沼气、农家乐民宿、动植物防疫、信访舆情等安全工作,落实落细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举措。按时高质量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涉农问题整改。全面推进小型生猪屠宰场点关停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