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点亮乡村“百千”行动
点亮乡村·新农人丨“乡土人才”徐培夫:引种红心猕猴桃 飘香四季花果园
发布日期:2024-09-10 15: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有一群“新农人”

他们是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

是乡村发展的引领者

他们的故事

是对土地最深的眷恋

更是对乡村最美好的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土人才”徐培夫的世界,感受那份点亮乡村的力量。

PART.1 创客名片

447574786.jpg

徐培夫,男,1971年10月出生,浙江文成人。现任文成县南田绿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成县宜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评温州市农村青年创业新项目竞赛优胜奖、文成县农村青年创业创新竞赛二等奖、文成县“优秀乡土人才”。

PART.2 农创故事

徐培夫出生于文成县的贫苦农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供弟弟妹妹继续读小学,年仅17岁的他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曾做过工,当过技术员,开过店,从事过餐饮业。一次回乡,徐培夫发现当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的好多荒山荒田搁置无人管理,而南田的气候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所种植生产的果蔬农产品品质特好,口感极佳。为此,徐培夫认为农业大有可为,于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文成县南田绿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最终引进了红阳猕猴桃新品种,成为第一个在文成种植红心猕猴桃的新农人。在各方的支持下,顺利集中流转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200亩,成功解决了合作社难以稳定保持足够土地经营规模的问题。

1591783770.jpg

创业之初,荒山荒田杂草丛生,没有道路,徐培夫为打造生态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自学操作挖土机,一点点地开荒拓土。他回忆,最难熬的还是搭建种植棚架的时候,当时他搬了9000多根2米长的石柱条子,运来的钢丝一吨又一吨,一家人顶着炽热的夏日,熬过严酷的寒冬,一根石柱,一条钢丝,像穿针引线似的布满整片果园。

1157287586.jpg

创业的艰辛不止于此。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园内一度出现了果树枝干流红水现象,多次防治后皆无效,经过专家指导,才知道是世界上猕猴桃种植界的科研难题“溃疡病”。为尽快掌握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技术,徐培夫挤出时间跑到有种植经验的前辈那拜师,实地学习种植管理技术,积极参加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班,逐渐掌握了猕猴桃树的发病规律,有效控制了溃疡病的蔓延。

1514602065.jpg

现在,徐培夫已从猕猴桃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有了技术支撑,徐培夫种植猕猴桃在品质上下功夫。依托南田山地高海拔的地理环境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果实品质大大提升,独特的口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客户。信心大增的他,2013年又扩建了80余亩地,种植了60亩蒲瓜梨、10亩红心李、10亩红美人,还有5亩果树苗圃,打造了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的休闲观光采摘园,旺季时平均每天都有上百人前来休闲采摘。

随着果园管理的规范化,经济效益慢慢提高,目前徐培夫的果园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带动就业30余人,新岳村及周边已有20户村民开始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

PART.3 创想未来

1406707379.jpg

十几年来,徐培夫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销售,将红心猕猴桃发往温州、杭州、上海等地,不断打响“就这果”品牌。同时,着力打造农业精品园、采摘园和科教基地,建立完整的基地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果品兼具高品质和安全性。

未来,他将继续秉承“绿色、生态、健康、营养”的生产消费理念,扩大猕猴桃种植产业,带领更多的邻里乡亲通过种植猕猴桃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