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月,全市实施新一轮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工作,全市县级以上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680位,其中省派19位、市派103位、县(市、区)派558位,派驻到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连片发展村、党组织软弱后进村、基层治理复杂村,派驻时间2年。 本着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原则,市农业农村局优选出19个2024年度帮扶工作典型案例,其中省派3个、市派10个、县(市、区)派6个,有进博会展示的数字乡村,有“海霞拳”创编推广,有整合资源打造农资储备中心、薯香共富工坊,有帮村助镇带县的举措,有重点项目建设政策处理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有综合有专项,一个个来自一线鲜活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坚持党建引领,扎根基层、担当作为,用好政策、发动群众、盘活资源、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做法与成效,供大家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打造“薯香·共富工坊” 推动桂东强村富民 温州电信公司派驻文成县双桂乡桂东村第一书记赵俊儒帮扶案例 文成县双桂乡桂东村,地处文成山区东部丘陵地带,适宜种植番薯水稻等农作物。赵俊儒于2024年1月派驻该村后,以党建引领,聚力解决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产加销一体化问题,打造共富工坊,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增收。2024年成功开设“薯香·共富工坊”薯粉加工坊1家,累计加工薯粉近15万斤,番薯粉2.4万斤,利润达5万余元,实现户均增收3500余元。 主要做法和成效 夯实党建基础 注入乡村振兴“源动力” 赵俊儒深入走访调研,与桂东村村两委一起,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从村情实际出发,依托“企业+合作社+家庭作坊+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拓宽百姓增收新路子,打造强村富民新场景。根据本村实际,通过多方努力,用好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1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于2024年11月成立桂东村“薯香·共富工坊”(由桂东村双垟包党支部主办),该共富工坊以“农户+村党组织+合作社”的模式运营,农民负责种植和劳动力提供,合作社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党组织及村集体协同参与相关事务,形成“产销”一体的番薯粉产业链条。 选优配强队伍 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在薯粉致富带富这条路上,赵俊儒与乡领导、村两委多次研究谋划,积极选定适合村情、符合民意的返乡知名人士、农业致富带头人包碎肆和现任桂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方准为牵头人。积极组织当地“土专家”“田秀才”包师勇、刘际全、包师千、包碎双等优秀人才,作为红薯种植、薯粉加工的骨干;以干部包村、能人包干等方式,搭建“党组织领着跑、村‘两委’携着干、人才带着做、村民跟着富”的共富场景,扩大共富产业圈,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整合产业基础 筑牢乡村振兴“产业链” 在赵俊儒及全体村干部、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4年11月,桂东村薯粉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初具规模,完成红薯种植面积扩大至150余亩的规划,同时夯实红薯采购流程化、薯粉加工精细化及产品销售电商化产业链条。另外,依托梯田水稻种植优势,积极拓展衍生产品,继续做好富硒稻米特色种植,持续擦亮“霜桂悠”品牌,提升富硒稻米市场竞争力。当前,桂东村正在全力打造“薯香工坊、富硒稻米”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外来游客观光,促进农民多方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体会与启示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与合力攻坚,帮扶工作需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要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村干部能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抱团整合、发展特色产业是增收的有效途径,应注重市场导向,形成稳定产业链。要持续强化技能培训,促进人才回流。帮扶工作应长效化、制度化,真正让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