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循四季之韵,绘瓯越土特产地图。温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报集团温州分社,重点聚焦温州“六个一”特色产业,推出“寻味乡村土特产”系列报道,探寻“百村百品”,解锁温润之州的土特产密码。
去高楼探访高山茶场。
高楼龙湖茶场位于瑞安西部山区,在我的字典里,是一块远乡僻壤之地,虚无,飘渺。
如今高速已经修到“家门口”,与收费站相望咫尺,仿佛这里的山、水、茶已沾染城市味道,有山之灵秀,也有城之烟火,多出了生活气息,不再孤寂清冷。
高山茶场 洪晓丽 摄
茶老板叫林大贵,他挑起话头,龙湖茶场是茶园也是自然村,是瑞安唯一存在的茶场村。他说1958年这里是畜牧场,1964年改为茶场,《瑞安市志》有记载。我猜想此茶场相似于林场。他说父辈携眷牵儿,成了茶场工人,家家户户制作土茶,供销社收购的时候,辉煌过,供销社停购的时候,没落过,茶场工人旋即成为茶场村民。我相信,大贵之所言已深深烙刻进骨髓。他说孩提时跟父亲学习制作土茶,耳濡目染,当时的茶农全然没考虑品牌包装。
现在,随着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思想开放,山区与城市的距离缩短为科技的竞赛场。所谓好时代需要好方法,便邀请专家培育老茶种并进行制茶技术培训。
大贵曾将清明前最早采摘的嫩茶芽,以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制成绿茶,手工制作产量少,每日仅产二三斤。
茶,形如针叶卷了曲,色若玄中泛了青。冲泡的细芽微微展露,茶汤澄清透着绿黄,微呡入口舌苔生津,精神随之愉悦气清。
比“清明早”晚半个多月采摘的高山荒野茶,即轻贱得多,因生长即开叶,适合做红茶。恰是如此,这种没有施肥不用农药无人管理的茶树,在放任自然生长的状态下,给制成的红茶以美感和口感俱佳。轻呷一口,茶香浓郁,回味甘甜,在舌头上停留打转。泡出的汤色如女儿红,茶干暗黑色纯,实为养生之茶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野者上,园者次。”你我再没什么语言可以用来赞美野茶了。
洪晓丽 摄
林大贵的林当然指代植物,一生无怨无悔根植于高山茶场的父辈们,绝无豪言壮语,也无诗意情怀。当林搭上了贵,而且是大贵,简单直白,父辈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千言万语只为浓缩成质朴美好的一句——制茶,大贵。
2017年,林大贵成为瑞安市东瓯清明早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至2024年已经三届,联合社由7家茶叶合作社组成。联合社采用抱团取暖的商业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茶园管理、统一加工、统一技术服务,以此来促进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大贵又是龙湖茶场的支部书记,有责任带领村民走上茶叶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打上“东瓯清明早”商标,搭上地理性共用标志——“瑞安清明早”,走向全国,将瑞安的茶叶品牌留存在茶客的舌尖。2019年,“瑞安清明早”的茶青气候品质经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检测为优。
高楼的山赋予“瑞安清明早”富硒元素,高楼的水赋予“瑞安清明早”优质口感。
(作者:王键 瑞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洪晓丽 摄
土特产名片:瑞安清明早
瑞安市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资源禀赋独特,其中清明早茶作为瑞安市特有的茶叶品种与区域品牌,于明朝时期“瑞安清明早”被诏为贡茶,被列为浙南四大名茶之一。晚清文献学家孙衣言更是以“味逾龙井”来赞赏瑞安清明早茶。2012年,“瑞安清明早”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高楼镇清明早茶主要集中种植在高楼镇营前、龙湖社区。截至目前高楼镇种植茶叶1.1万亩,其中茶寮村5311亩。高楼镇是瑞安市早茶的主要产区,占瑞安茶叶种植面积的73%。现拥有22家茶叶加工企业,共计255台茶叶加工机械,可实现日产茶叶茶青4000余斤、茶干500余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