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月,全市实施新一轮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工作,全市县级以上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680位,其中省派19位、市派103位、县(市、区)派558位,派驻到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连片发展村、党组织软弱后进村、基层治理复杂村,派驻时间2年。
本着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原则,市农业农村局优选出19个2024年度帮扶工作典型案例,其中省派3个、市派10个、县(市、区)派6个,有进博会展示的数字乡村,有“海霞拳”创编推广,有整合资源打造农资储备中心、薯香共富工坊,有帮村助镇带县的举措,有重点项目建设政策处理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有综合有专项,一个个来自一线鲜活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坚持党建引领,扎根基层、担当作为,用好政策、发动群众、盘活资源、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做法与成效,供大家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科技赋能产业兴 打造山区共富梦
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苍南县桥墩镇传星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周芬芬帮扶案例
2024年1月,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技术推广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程师周芬芬派驻苍南县桥墩镇传星村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一年来,她坚持主动走出去、大力引进来、深度沉下去,积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科技赋能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奋力打造山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主要做法和成效
深挖当地资源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传星村地处400米海拔山区,有6000亩林地,林下经济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林地资源是村集体和农民最大的资源。如何挖掘用好优质资源、谋划做好共富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富民之路尤为重要。周芬芬组织村两委和农民先后前往文成县金朱林场、苍南县马站试验站、永嘉县碧莲镇等地学习取经,现场观摩林下食用菌、特色水果、高山水果等特色农业种植技术。结合传星村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她发动农户盘活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下中药材、农旅研学等新业态。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新建多花黄精、三叶青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300亩、有机白茶100亩,成功打造2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为农村创造就业岗位3000工,用工增收近50万元。组织开展林下经济互学互鉴现场会,多渠道、多部门争取省市财政补助资金85万元,扩大示范基地的社会效应,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
科技支撑帮扶
锻造产业服务体系
“种苗要去哪里购买,种植有哪些关键技术,病虫害如何提前预防......”明确发展方向后,周芬芬又经常收到来自农户的各种信息咨询。按照从“小”切口突破“大”产业的思路,她深入林间山头详细了解农户实际需求,分类施策,制定不同的技术指导方案。她充分利用部门优势和专业特长,邀请浙江农林大学浙产特色中药研究团队针对三叶青选址落地和种植技术开展指导服务。此外,还邀请了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观赏植物学科和浙南特色蔬菜学科团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专家多次到传星村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线上咨询+线下指导”相结合,累计开展技术服务10场,出动林技专家50人次。为帮助有机白茶和林下经济产业提质增效,她主动对接,积极争取浙江省农科院省级科技特派员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挖掘培养乡土人才,推荐1名乡土人才获得温州市林业乡土专家称号。依托“科研专家”+“乡土专家”的科技支撑体系,组建农林专家帮扶团,打通产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尽心服务为民
尽力办好民生实事
长期以来传星村村容村貌未经过系统性整治,村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差,房前屋后普遍存在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周芬芬多次走访市农业农村局对接环境整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撸起袖子参与大扫除大整治。她持续引进各类珍贵树种、花卉苗木共计6000余株(盆),绿化村庄、美化环境。经过多方努力,传星村终于摘掉“风貌落后村”的帽子,获得整治优胜村称号。茶园道路坑坑洼洼,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困扰了村两委多年。她多次走访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实地勘察论证,最终推动道路硬化工程启动并顺利完工。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健康义诊等活动。
体会与启示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抓民生。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植根大地的为民初心,针对传星村环境差的短板,必须直面问题团结带领村两委开展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部门优势,借助科研院所、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团体的力量,将基础设施改善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办好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把“驻村”变成了“驻心”,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抓帮扶。乡村振兴需要立足专业视角,用系统思维破解资源要素转化难题,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每寸土地都成为“聚宝盆”,既破解了“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困境,又守住了生态保护红线。从科研团队引进到“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的构建,特别是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建立结对机制,搭建起立体化科技帮扶网络,形成了“造血”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