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信息
从单村深耕到五村抱团,再到16村连片——一个种粮村的朋友圈是如何扩大的
发布日期:2025-04-21 10: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日报

二十年前田埂旁的一句嘱托,如今在温州山乡种出万亩“金稻浪”。2005年7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走进平阳县上林垟村,与伍思树等三位种粮大户促膝长谈,一句“浙江是个缺粮省,更要种好粮、多种粮”的叮咛,在上林垟村播下变革的种子。

从单村深耕到五村抱团,从万亩粮仓到文旅融合,这场关于“乡村+”“种地+”的乡村实践,正在用万亩稻浪回答粮食安全命题——种粮村朋友圈扩大的背后,是以党建联建为纽带,通过组织重构、资源重组、产业重塑,推动土地、人才、产业链等乡村资源的多重共振。

汗水与科技

守住粮食生产的重任

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的田间,春日的阳光洒在规整的田垄上,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几台翻土机正轰鸣作业,白鹭时而掠过天空,留下优雅的弧线——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

落日时分,我们终于等到下工回来的种粮大户伍思树。他黑色的外套和迷彩靴上沾染着成片泥痕,昭示着主人刚在田头结束一天的劳作。

从1997年承包农机起步,到2005年流转260亩土地种粮种瓜,再到逐步扩展至巅峰时期承包2000余亩粮田,伍思树亲历了台风过境瓜田被毁的绝望,也见证种粮在机械化与政策支持下的丰收盛景。

伍思树的农场,就坐落在金山、银山之间,这是村子自古以来就有的两座小山丘。20年前,他与同村的几个种粮大户,就在这里见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回忆起往昔,他记忆犹新,“我那时年轻,也有干劲,想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第二年就把西瓜田全改种粮食。”

土地流转与集约化经营是上林垟村蜕变的关键。在伍思树等种粮大户的带头下,上林垟村成功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2500亩土地整合成规模化种植,并逐步扩展到湖屿、官岙邸、鸣山、万金等昆阳镇西北片16个村庄,98%的土地纳入集中种植,年粮食产量达1.3万吨,较2005年增长超过六成。

粮田越种越多,对农机、烘干设备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23年,伍思树牵头建成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为昆阳镇及周边1.8万亩农田提供育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全流程服务,年烘干量达5000吨。服务中心还通过统一采购农资、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产效率,也帮助了更多的农民增收。

机械手智能育秧,无人机播撒肥料,农机来回穿梭……“农二代”伍彬彬的回归,为农田注入科技基因。这名“90后”大学生当年与父亲(农田)“决裂”的故事在当地至今还屡屡被提起。后来,他放弃杭州工作,带着无人机、智能烘干设备返乡,将传统农耕与数字化结合。两代农人现在分工明确:父亲把控成本与田间管理,儿子负责科技应用与市场对接。

“饭碗需要用汗水来端。”这是伍思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粮食的高产除了农业科技加持,实打实的田间精细化管理不能丢。

如今,上林垟村以粮食生产作为发展基底,组建“红色种粮”先锋队,形成“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联动机制,通过集约化经营、跨村合作,共建万亩粮田,不仅稳稳守住了粮食生产的重任,还形成了辐射周边的“种粮朋友圈”。粮田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推动着地区的共同发展。

一品与一片

五村抱团联建的融合

以上林垟村为核心,周边湖屿、官岙邸、鸣山、万金四村以种粮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为底气,以塘河水系为纽带,近年来奏响党建引领五村联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进行曲。

“靠一个人很难运营村庄,要抱团取暖。”湖屿村乡村CEO方学宗的话,说出了五村片区组团发展的精髓。

湖屿村的稻虾田里,方学宗的花棉袄比小龙虾更抢镜。这位前国企职员开着摄像头,对着手机镜头热舞:“邀您来‘云上慢村’钓龙虾!” 破旧农房改造的“屿上三农村播基地”中,卡丁车竞速与小龙虾垂钓的画面吸引不少网友围观。

稻虾共养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从前村民不愿种植的闲置稻田,被伍思树等种粮大户流转种水稻后,再叠加小龙虾养殖,慢慢形成“一田三用”循环:一季种植稻米,利用龙虾粪便提升稻米品质;剩余时间养殖小龙虾和大闸蟹,亩均收益远超传统种植;水稻与虾蟹共生的自然生态,又吸引各方研学,周末的车流能从村口堵到国道,农旅融合的“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

在官岙邸村,由传统农耕引申出的研学课堂,成了乡村致富的关键一招。2022年,村里引入郑州大齐集团投资1.2亿元开发珑玥潭景区。5个月后,玻璃水滑道与农耕体验园在山水间建成,国庆黄金周初营业就获得680万元营收,村集体分得10%的首笔分红。在此基础上,官岙邸村与周边中小学合作推出研学课堂,一年吸引17万人次研学,创收1700万元。“村集体账户日进万元。”村支部书记程自安满意地说。

鸣山村以“古村+非遗”破局。26家非遗工作室入驻古村,蛋画、黄汤茶、九蒸九晒姜茶等技艺在此复兴。每周五的“非遗夜市”沿河开市,木偶戏、糖画、钱仓“黄隆泰”老字号糕点等一批名非遗技艺和小吃摊位前,游人如织,日均客流超3000人,周末或节假日更达6000余人。

万金村以塘河风貌见长,去年被评为浙江省美丽河湖,与杭州西湖同批上榜。河岸边修砌一新的游步道一直延伸至昆阳中心区,是市民的“休闲打卡地”。

差异化发展背后,是资源与人才的共享。五村连片发展,让原本相对封闭的村庄走出“孤岛经济”,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区域经济——上林垟村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与服务,帮助其他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湖屿村的稻虾共养吸引了各方客源,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增收渠道;官岙邸村的研学课堂促进了田园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五个村各有所长,接下来,就看怎么握指成拳。”湖屿村支部书记严忠岳说。

表象与内里

片区组团发展的考题

五村联建的下一步,是如何从“物理联建”走向“化学融合”。

前不久,在全市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会议上,我市提出抓片区组团发展,先行先试以五村片区组团发展为核心的“大上林垟片区”平台驱动模式,探索以标准引领大海霞、大丽水街、大曹村、大北塘等 20个重点村片区组团发展。在推进中心村集聚发展上,我市将按照“集聚建设、整治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5种类型,培育500个左右中心村,完善镇、村连片发展机制,推广联村抱团发展模式,推动要素整合、设施共享、产业共育、集聚发展。

事实上,有关融合的文章,在基层早已悄然形成共识。几天前,就在鸣山村大榕树下,大上林垟片区五村书记话差距、提建议。

“上林垟村粮食安全的故事很多,人气旺,但村集体经济缺少新增长点。”

“万金村是苍南金乡等地的移民村,村民工商业就业率高,有大量空置民房可用,迫切需要通过水系连通,让大村带我们一起‘飞’。”

“鸣山虽然非遗文化做得好,但人才、土地瓶颈突出,许多业态难落地。”

……

一场头脑风暴会的核心就是:融合发展是共富路上新考题,既要继续深耕特色,更需打破村界,全域融合。

政策层面的支持正在落地。平阳县以党建联建为抓手,紧抓“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谋划“大上林垟”片区建设,以上林垟村为重点村,整合上林垟、官岙邸、鸣山、湖屿、万金等5村资源,探索水亭、乐丰等11村联动共富模式,构建“一村引领、五村联建、十六村抱团”的“1516”三层“朋友圈”抱团体系。目前,大上林垟片区谋划项目约120个,总投资近9.2亿元,统筹3000万元的“筑巢引凤”资金也将用于五村配套发展。

基础设施的短板正在补齐。随着新104国道、104国道西过境先后通车,昆阳镇西北片全域交通规划及水系连通项目推进,五村抱团最受困扰的交通问题迎刃而解,西北片全力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在推进。伍思树在试验水稻米高端市场和“胚芽米”项目,程自安计划把上林垟村“一粒米的故事”、湖屿的龙虾垂钓、鸣山的非遗民俗、万金的塘河文化都纳入自己的研学体系,再谋划“庭院经济”,互带流量,让片区组团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留守村民。“五村串珠成链,乡村共富不能只靠粮食产量,更要靠产业链增值。”他是这么思考的。

“这里需要敢想敢做的年轻人。” 方学宗挖来上海运营人才,4名00后成员用年轻的思维推广乡村,他还计划与周边村庄组建“乡村CEO联盟”,打包推广区域资源,拍摄乡村微短剧,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调查随笔〉〉〉

“市场之手”不可或缺

胡恩强(副总编辑)

这次调查采访,沿着瑞平塘河,在大上林垟片区几经往返。我们看到了“千万工程”的成果,也听到了乡村新发展的困难。

好多乡村变美了,也有了自己的发展特色。但在大榕树下跟五村书记的对话,却让我们看到更迫切的期待:他们彼此羡慕着对方的资源,也给出了彼此的发展建议,核心议题直指如何组团发展、串珠成链。他们相信各村联盟,一定是一种加成,是一次互相成就。

调查发现:五个村集体之间已经迈出合作的第一步,但跨村域的协同仍未形成,且大多数依赖政府资金驱动;土地虽然流转了,但村与村之间的人才、资源转化率有待提高;乡村现有产业链依然缺乏深度价值挖掘和品牌化运营……

是的,村民要融合的内生动力有了,政府谋划有了,但要真正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恐怕还需要另外一只手——市场之手的深度参与。从“种粮朋友圈”到“共富生态圈”,市场之手的真正发力,在于让乡村资源不再是政策红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动参与者。

就像官岙邸村引入一个大齐集团,就让山村无中生有研学经济,并带动周边资源流通,未来发展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优化要素流动机制,促使土地、人才和资本在各村间高效配置,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新机制。

当每一块稻田都能连接市场终端,每一项非遗都能找到商业表达,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增值收益,乡村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从“连片成景”到“连片成金”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