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准备就绪,开始放流!”4月21日上午,洞头鹿西岛妩人岙海域上演科技感十足的“牧鱼”场景——随着10个智能浮桶发出特定声波,30000尾平均体重达200克的大黄鱼鱼苗欢跃入海。这是全国首个大黄鱼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在今年的首次增殖放流活动,这些佩戴了标志的“哨兵鱼”将用它们的轨迹,揭开智能声波牧场的生态密码。
在传统大黄鱼增殖放流中,采用的鱼苗大多身长5厘米左右,细小的鱼苗常如“撒豆入海”,存活率较低。此次放流的“岱衢族”大黄鱼历经三级驯化,苗种规格达200g左右,身长22厘米左右,成活率更高、生长性能更好。放流活动由洞头区海洋开发研究院联合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浙江海洋大学、鹿西乡发起,应用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模拟野生训练场,鱼苗各种生长数据等放流结果将为大黄鱼野化驯养技术开发、“牧养一体化”智慧无人渔场构建提供数据支撑。
记者在现场看到,10个橙色浮筒如同海上哨兵,用声波编织出160亩的“无形围栏”。“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大黄鱼听到声波就不敢越界。”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副总经理毕贇打开手机里的智能监测页面介绍,这套系统能24小时监测水温、溶氧度等数据,还能手机远程投饵。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无网环境养出的黄鱼肌肉紧实,金鳞赤嘴,口感接近野生品质。“此次3万尾鱼苗放流后,各项研究数据将帮助牧场提高声波覆盖范围,优化发声效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团队针对此次放流的30000尾标志大黄鱼,将持续展开追踪研究,通过监测声波牧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群自然摄食能力等数据,重点分析逃逸率、存活率等核心指标。“该研究将形成我国首个声波牧场系统性成果,为突破无网养殖技术瓶颈、实现大黄鱼自然资源种群恢复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鹿西位于温州最东端海域,是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近年来,鹿西不断钻研生态化、装备化、智能化养殖技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大黄鱼养殖提质增效,目前大黄鱼养殖面积超1800亩,年产值突破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