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内信息
台风“丹娜丝”考验下,机插水稻尽显“抗倒”优势
发布日期:2025-07-10 17:5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机化发展中心

台风“丹娜丝”带来的狂风暴雨,对温州多地即将成熟的早稻造成冲击。在早稻倒伏田间,我市各级农机部门迅速行动,组织人员深入地头,指导灾后补救。

台风过境,机插稻傲立田间

在受灾现场,一个普遍规律引人注目:在同等风力条件下,机插水稻表现出明显优于飞播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在瓯海区郭溪街道,种粮大户赵真瑜的400多亩早稻呈鲜明对比:270多亩采用插秧机机插的水稻基本保持挺立,而130多亩采用无人机飞播方式种植的水稻倒伏严重。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两种种植方式的特性所决定的。

机插稻的“抗倒密码”

机插稻采用标准化育秧机插技术,秧苗入土深度可达3厘米,植株田间通风性好、分布均匀、光照充足,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其植株健壮、根系向下生长更为发达,能提高肥料的吸收能力。相比之下,飞播稻植株密度通常较高,田间通风性差、光照不足,导致植株长势弱于机插稻,根系入土浅,固着土壤能力较差,养分利用率较低。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使得机插稻在台风来袭时,其深扎的根系如同“天然锚固系统”,有效抵抗强风拉扯,大大降低了倒伏风险。种植户形象地评价:机插稻在防倒伏方面的卓越表现,相当于“给早稻买了一份高性价比的农业保险单”。

飞播“低投入”背后的隐形成本

在种植方式的选择上,部分农户往往被飞播稻表面上的“低投入”所吸引:无需标准化育秧和机械插秧,只需购买稻种并利用无人机撒播,初期看似成本较低。然而,这忽略了飞播稻的隐形成本和管理难点。飞播稻田间管理复杂,草害难治问题时有发生,需要投入更多的除草剂和化除、间苗的人力成本,最关键的隐形成本在于其高倒伏风险。一旦遭遇台风,飞播稻的高倒伏率将导致收割成本激增,正如受灾大户所言:倒伏后“收割成本要增加一半”。同时,倒伏易导致稻谷霉变、发芽,造成产量和品质双重下降。综合生产管理、灾害风险损失等因素,飞播稻的“低成本”优势往往被大幅削弱甚至逆转。

机插技术助力粮食安全

近年来,台风给我市带来的损失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户重新审视种植方式的选择。机插稻不仅在抗倒伏方面表现突出,在防治草害、稳产增产等方面也展现出显著的综合优势。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有效补齐水稻全程机械化短板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区域防灾减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丹娜丝”的考验,再次印证了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为稳产增收“压舱石”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