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信息
养鱼不用网!“黄鱼岛”用声波打造“海洋牧场”
发布日期:2025-08-08 09: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度新闻

在洞头鹿西岛东南侧,距离岸线25公里处的海面上,10个明橙色的浮筒随着涌浪轻轻摇曳,通过24小时不间断发出的特定声波,把3万尾大黄鱼“围”牢牢住,这里便是全国首个“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

筑起海上“声波墙”

另一头,25公里外的监控室内,“牧渔人”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祥武坐在办公桌前,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声波牧场”的运行状态:屏幕上,每个浮筒均有编号,声波强度、电量等各项参数,一目了然。

“就是这些持续跳动的参数,代替渔网箱,在大海中筑起了‘声波围墙’。”郑祥武告诉记者,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等科研机构,历时6年研发“智能无网养殖声波控制技术”,通过水上智能声波浮筒与水下声波装置的协同布局,成功构建了全国首个“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该项目被列为我省渔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示范项目,目前成功申报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6项。

声波是其中关键。郑祥武介绍,大黄鱼属于“石首科”鱼类,对声波极为敏感。他的爷爷曾是老渔民,过去打渔,靠的是敲罟,声波共振能让大黄鱼晕头转向,甚至失去生命。虽高效却破坏资源,难以为继。

从前敲罟打鱼,如今“声波围鱼”,同样的一“声”令下,却有了不同效果。他介绍,如今的声波屏障系统,是对传统声学捕捞原理的科技化升级与生态化重构,将频率精准控制在特定数值内,处于大黄鱼的听觉敏感区间。

“黄鱼一旦接收到信号,在数十米开外就会掉头,这样一来,它们便会‘自觉’留在这片160亩的海域内,既不伤害鱼体,也不妨碍生长。”郑祥武说。

更妙的是,这堵“声波墙”并非绝对“禁止通行”,它像是自带识别功能的“保安”,只对黄鱼等“石首科”鱼类“亮红灯”,水域内的其他鱼虾则可畅行无阻。

拦下95%的漏网之鱼

没有网,黄鱼“逃跑”了怎么办?

从事黄鱼养殖、销售10余年,“爱逃跑”的黄鱼,一直是困扰郑祥武的一块心病。“过去我们用网箱养殖,平时还好,可一遇上台风或大风天气,就容易出问题——网箱被掀翻、绳索断裂,鱼群瞬间四散,损失惨重。”郑祥武坦言,传统养殖模式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他回忆起2018年夏天的一场台风:“那一次几乎全军覆没,风浪过后,养殖场里空空如也,一年多的心血一下子全没了。”这场惨痛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寻找更安全、更智能养殖方式的决心。

2019年,公司正式启动“智能无网养殖声波控制技术”研发,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历时三年攻坚,终于取得初步成果。2022年,首批大黄鱼被投放至“声波牧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声波参数与系统布局。经过持续迭代,系统已升级至2.0版本。今年4月份,3万尾优质岱衢族大黄鱼正式“入住”这片160亩的无形渔场。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洞头区海洋开发研究院院长宋伟华介绍,经过近四个月的培育监测,除投放首日,因声波系统与鱼群行为存在短暂“磨合期”,导致少量个体逃逸外,后续表现极为稳定。“截至目前,整体逃逸率控制在5%以内,实际逃逸数量仅为个位数,保全率超过95%。”

让大黄鱼“野”起来

除了有效防止“漏网之鱼”逃逸,“声波牧场”更通过超低密度养殖与仿野生环境的深度融合,让大黄鱼幼鱼在这里过上了近乎“野生”的自在生活。

“以往大黄鱼养在深水网箱里,空间有限,鱼群挤挤挨挨,活动范围受限。”郑祥武介绍,“而‘声波牧场’三面环陆、一面临海,利用10个布设有序的浮标形成无形的声波屏障,构建出一片开放而可控的养殖海域。”

整个牧场面积达160亩,相当于300多个周长60米的传统深水网箱叠加的水域空间。“这么开阔的环境,大黄鱼可以自由穿梭、畅快游动,摄食、避敌、集群等自然行为都充分进行,更接近野生状态。”郑祥武说。

“声波牧场”的优势不止于“大”,更在于“活”——大黄鱼拥有了更丰富的“食谱”。

在许多消费者眼中,养殖黄鱼与野生黄鱼的关键区别在于吃不吃饲料。而“声波牧场”的声波屏障具有高度选择性——只对大黄鱼起作用,对小鱼、小虾等小型海洋生物则“网开一面”,不产生干扰。这也使得天然饵料生物可自由进出,持续补充,为大黄鱼提供了丰富的活饵来源。

这样养殖的成效显而易见。郑祥武介绍:“去年通过‘声波牧场’养殖的大黄鱼,无论外形还是肉质,都与传统养殖鱼明显不同——体态修长、背部厚实、体色自然,线条优美,高度接近野生个体;肉质更为紧实细嫩,鲜香浓郁,营养价值检测也显示,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含量显著提升。”

目前,这批高品质大黄鱼已送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验证其营养成分与市场价值,为打造高端生态海产品品牌提供科学支撑。

未来黄鱼养殖或可“划地为网”

目前,黄鱼养殖还在实验阶段,但其创新模式已引发行业关注——宁波舟山等地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相继启动“无网养鱼”仿野生大黄鱼养殖调研,一场以声波技术为核心的海洋养殖变革正在悄然铺开。

对于项目未来,郑祥武充满信心,声波牧场的成功运作,为未来的海水养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通过声波屏障实现‘划地为网’,黄鱼养殖业将从近海走向深海,引领行业变革。

“未来,我们可以在适宜的海域内,如同绘画般设置声波屏障,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海洋牧场’。这种高效、环保且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将释放‘海上牧场’的无限潜力。”

洞头作为浙江的第二大渔场,是大黄鱼环境适应性驯化的 “海洋试验田”。这场 “声波革命”,从“猎取”到“共生”,从“规模”到“品质”,当声波在海域写下“生态养殖”的注脚,一个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海洋渔业未来已经启航。